APP下载

未来博物馆的新形式

2019-04-17经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智慧服务文物保护

经赟

摘 要:博物馆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能为公众提供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知识信息的实体场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与公众的热情关注,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智慧化的转变成为发展趋势。文章针对智慧化博物馆的发展条件、发展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智慧化博物馆;文物保护;智慧服务;优化展陈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待,博物馆转型势在必行。但是,要让政策愿景落地生根,需要通过实践和合理的中程理论作为方法指导。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AI等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有别于前几年热议的数字博物馆,它不再是简单地将藏品和展览数字化,而是借助互联网包括AI等技术,让博物馆中的藏品、展品等各种博物馆要素,特别是博物馆自身甚至是博物馆的观众都变得更加智慧。智慧博物馆还可以做到智慧保管和保护、智慧展览和管理等。

1 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条件

1.1 全球信息化为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百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计划的目标是希望通过百度的AI技术,为用户提供拍照识别文物、语音导览等服务。诸如此类的VR、AI技术让如今的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浸入式参观,展陈方式也正朝着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发展。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博物馆作为一个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体场所,也应与时俱进,智慧博物馆的发展顺应了新趋势。

1.2 社会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层次促进智慧博物馆的成长

如今,我国的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成为社会实现“终身教育”的文化场所。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近5000家;2017年全国博物馆有超过9亿人次走进博物馆,涨幅超过5%。

1.3 博物馆自身职能的转变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单单是一个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教育功能也是举足轻重的。博物馆智慧化加速了博物馆的转化升级: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从人工登编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展陈形式从传统的展柜、展板转变为数字化的“互联网+展览”,展览资讯从传统的纸媒传播转变为互联网传播等。在文物修复方面,虚拟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撑。

2 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意义

2.1 加强博物馆元素间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深入应用之前,博物馆中的元素往往是被割裂的、不成体系的。但随着智慧型博物馆发展进程的推进,未来博物馆不仅能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参观体验,也将会改变博物馆人的工作与思维方式。

2.1.1 藏品与藏品之间

精美的历史文物、宝贵的历史典籍都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之间的馆藏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将同一人、同一派别、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物品整理成信息库,正如2014年进行的文物普查工作,除了盘点全国的文物信息、做到管理信息化之外,也能将该系统加以利用,使藏品与藏品之间的关联性得以保持。

2.1.2 研究者和策展者之间

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作为策展的基础理论依据提供给策展者,或许就能解决展览内容和形式两张皮的问题,使展览的“骨”更加丰富结实。

2.1.3 受众和展品之间

目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展览、展品所传达的信息。博物馆将藏品、展品的信息放在公众平台上,使受众变成主动位置,讓博物馆真正成为服务公众的媒介。例如,许多博物馆使用的自动售票系统,就能通过简单的观众信息统计,了解到公众们更喜欢哪一类展览等信息。再如,受到展览规模、借展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展品总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在一个展览中看到所有与其相关或同种类型的其他展品。建立藏品数据库,使展览传递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展出的几件展品上,使观众从数据库中得到更加饱满的信息体系。

2.2 解决传统博物馆展陈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根据展览主题、文物类别按照时间线或故事线将文物进行陈列展示的。通常,文物都被放在展柜里或展架上,配以展板和说明牌介绍展示。这种展览形式逻辑清晰、故事性强,但是缺乏和观众的互动性和深入性,观众们很难直观地、全面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但随着AR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文物中蕴含的知识和背后的历史等信息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如视频、图片、虚拟模型等)展现出来,丰富了展陈细节,扩展了文物的介绍内容,让观众有一种浸入式的参观体验。

2.3 提高博物馆互动水平

一直以来,博物馆带给人的感觉都是有距离感的,以一种单向模式向观众进行文物展示,缺乏与观众之间交互体验。加拿大学者威廉·维斯说过:“关于我们所见之物视为空间关系、形状、大小、稳固度以及组织机理方面的数据,可能都来自触觉。”这个观点的中心思想就是说,人类感知空间的基础即为触觉,触觉是视觉、听觉、嗅觉等人体五感的核心。没有触觉体验或者说体验不够,会让人们对实物认知不到位,无法全面了解实物。VR技术可以形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让陈放在展柜内的文物变得“触手可及”。

3 智慧博物馆的实际应用

3.1 AR+个性化展览

第一,常规的展览在对文物进行介绍时,都是通过口头讲述或是文字说明,往往不能带给观众最直观的参观体验。通过运用AR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当作展陈形式的补充手段,让观众有一种浸入式观展体验,更能了解文物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的状态。

第二,许多残破的文物留存至今,修复其原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复不当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利用AR技术将文物破损信息补全,就可以在不改变文物本身条件的情况下,让观众欣赏到文物本来的面貌。这种技术对于文物的修复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常规的展览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一般采用静态展示,但是移动中的物体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通过AR技术可以呈现文物的动态,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大大提升了观众对展览的兴趣。

AR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使观众能够得到浸入式的观展体验,增加观众观展的兴趣度,让观众和文物之间产生互动感,丰富展览的展陈手段,从而提升人们对展览的关注度。甚至可以将AR技术运用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中,让观众在博物馆中汲取知识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

3.2 AI+自助语音导览

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内语音导览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远远不能替代人工进行引导讲解。参观导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观众体验,人们来到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率地学习和欣赏。智慧博物馆中的参观导览设备,应当做到为观众提供智能化的参观方案,通过引入AI技术,为观众提供可以媲美人工的导览服务。

现在博物馆内比较常见的是用移动设备与展柜旁的感应点感应,播放相应的语音讲解。因为这种语音导览缺乏实际的图示引导,很容易出现路线混乱或者感应错误的问题。如果应用AI技术,将实景地图导览和语音讲解结合起来,做成APP,观众在参观时就可以得到最直观的导览参观体验。

当前的智慧博物馆的转变还处在起步阶段,并不普及,建设现状良莠不齐,发展进度不一。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进程,应最大化地整合智慧化技术,让这些技术展现在公众面前,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另外,需要完善智慧博物馆的标准规范,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技术,有的放矢高效地应用、推广新的技术,让智慧博物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仲华,郭云菁.浅谈AR技术在智慧博物馆中的应用[J].文博學刊,2018(3).

[2]王春法.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1).

[3]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3).

[4]郭璐.触觉技术研究对虚拟现实的重要性[J].数字化用户,2014(11).

[5]佚名.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更聪明[J].中国博物馆,2015(2).

猜你喜欢

智慧服务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基于服务角度的智慧景区建设思考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
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智慧信息服务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