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2019-04-17陈姝聿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

陈姝聿

摘 要:新时代下,玻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既可以为人们提供生活便利,又能够为建筑提供材料支撑。研究玻璃、了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玻璃的认识,唤醒我国人民工艺研究的热情。为此,文章阐述了我国古代玻璃在世界古玻璃领域所处的地位,从科研与出土文物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同时探讨了我国古代玻璃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古代玻璃;玻璃起源;玻璃发展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工材料之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于我国而言,玻璃出现的时间晚于世界对玻璃的发现时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古代先民将其置于宝物的位置,如琉璃。缘于我国古代人民对玻璃的喜爱,与玻璃相关的工艺技术也陆续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玻璃也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状态。

1 基于我国古代玻璃起源的分析

1.1 从科研领域看玻璃起源

玻璃與瓷器均属化学研究领域,可细分为硅酸盐人工制品。我国古代先民约在商代晚期研究出了原始瓷器,玻璃则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由埃及与西亚人发明出来,即玻璃的出现早于瓷器约2000年[1]。根据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境内最早的玻璃出现于新疆地区。关于玻璃是否是我国自创的问题,最为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玻璃最早进口于西亚,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于我国境内。而我国自制玻璃应当出现于战国晚期,该论断源于出土于我国湖南、湖北等战国晚期墓葬中的玻璃器。我国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与新疆地区出现的玻璃器相比,二者化学成分差异明显。新疆地区玻璃器化学成分是西亚普遍出现的钠钙玻璃,战国晚期墓葬中的玻璃器成分是铅钡玻璃[2]。20世纪70年代,我国研究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一定的研究技术,提出了玻璃自创说,该学说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随着后续研究者对出土玻璃文物资料的研究,也出现了大量支持玻璃自创说观点的学者,即认为铅酸玻璃为我国自创,并且该观点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注意。基于自创说观点,研究者表示与西亚制品相似的铅酸玻璃,如蜻蜓眼应当是我国古代人民仿制的,且该观点已经成为我国考古界的普遍认知。当然,仍有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铅酸玻璃亦源于国外引进。有资料显示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了化学成分为铅酸的玻璃器,其早于我国发现铅酸玻璃300多年。另外,在古印度也存在铅酸玻璃[3]。

1.2 从出土文物看玻璃起源

从出土地域看,在我国境内许多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均有玻璃出土,且数量庞大,如湖北地区随县曾侯乙墓、江陵雨台山第3号与第278号墓中均存有大量玻璃珠,且大量的小型墓葬中也有玻璃珠出现,这表示我国古代使用玻璃的群体十分庞大。另外,在我国新疆等地也有玻璃制品出土。从玻璃成分看,先秦时期我国玻璃制品以铅钡玻璃与钾含量高的玻璃制品为主,与西方玻璃主要成分差异明显;从制作工艺看,我国古代玻璃以装饰、礼品为主,如越王与吴王的佩剑上均镶嵌有玻璃珠,勾践佩剑上的玻璃珠具有明显拉伸与挤压的痕迹;以工艺为视角,勾践与夫差佩剑上玻璃的花纹是通过模型制造的。若从此处着手分析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还需要论证制造玻璃材料的取地,这对明确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意义十分重大。

2 基于我国古代玻璃发展的分析

2.1 我国古代玻璃发展的初期

由于出土玻璃数量的限制,研究人员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有限,但经测其化学成分均不同程度上含有碱、钾、钙、硅酸盐。如运用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越王勾践佩剑上的两颗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可知它是钾钙硅酸盐玻璃。对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400年楚墓葬中的玻璃珠运用X射线荧光技术与能量分散X射线荧光研究可知,其属于含钾量极高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由此可见,勾践佩剑上装饰的玻璃珠与楚墓葬中出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可推断它们属于同一玻璃系统。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初期玻璃制品的化学成分比例与西亚玻璃制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对出土于湖北的玻璃制品化学成分与出土于江西地区瓷釉的化学成分,可以看出二者十分接近,这表示我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于瓷釉制造技术,是从瓷釉制作发展而来的。原始瓷釉主要用于涂饰陶器,从工艺上看,制作瓷釉与制作玻璃的明显差异在于制作玻璃需要容器,但在我国商代已经具备该技术条件。

2.2 我国古代玻璃早期的制作

随着玻璃在我国的应用,从战国到汉代期间,先后出现了铅钡硅酸盐与钾硅酸盐玻璃。这一时期,我国古代人民为了增加玻璃的透明性,在改良其溶剂上进行了大量努力。春秋时期人们将铅丹与硝石作为药材使用,这两种物质还具有助熔的功能,人们在战国时期发现该助熔功能,即铅丹能够增强流动性并同时降低温度。经研究,我国长江流域与铅矿产地相邻的地区率先研究制造出了半透明的蜻蜓眼,究其时间约为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同时它也是我国现今探索到的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在我国西南等地区发现了战国中期、晚期的玻璃制品。我国古代制作玻璃以应用膜压工艺为主,该工艺也源于青铜冶炼。到汉代时期,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出尺寸较大的玻璃,如在广州南越王墓葬中就存有9.5厘米×4.5厘米×0.3厘米的玻璃;在山东即墨存有32.5厘米×14.8厘米×3.5厘米、重量为5.25千克的铅钡硅酸盐玻璃。通过研究我国古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可知,铅钡硅酸盐玻璃从战国到汉代这段历史时期,在我国境内渐渐普及、不断扩展,从广东到贵州,再到青海等地。古人通过改良助熔剂精进了玻璃的制作工艺,也促进了玻璃的发展。古人除了使用铅降低其温度,提高其流动性,还尝试使用硝石精进玻璃制作工艺。出土于广西的玻璃中含有三氧化二铝、氧化钠与高含量的氧化钾等物质,是较为经典的钾硅酸盐玻璃。此类古代玻璃都出现于汉代墓葬中,如广西合浦汉代墓葬。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钾硅酸盐和铅钡硅酸盐玻璃约同期出现于长江流域,到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出现钾硅酸盐玻璃,到汉代,钾硅酸盐玻璃出现在广东、广西[4]。

2.3 我国古代玻璃的早期应用

我国古代玻璃以仿玉为主,用于装饰或赠品礼,使用氧化钡改变玻璃的颜色,使其最终呈现出乳白色,通过压铸成型将玻璃制成珠、坠等饰品。由于高铅硅酸盐玻璃对炼制玻璃的坩埚破坏力度大,因此人们渐渐在熔炼的过程中添加氧化钾,降低氧化铅含量,并逐渐构建出制造钾铅硅酸盐玻璃的体系,其料性较长。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具备了制作钾硅酸盐玻璃的能力,在歷史前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先民制作玻璃的历程,也是我国人们认识化学与物理联系的重要起点。可以说高铅硅酸盐玻璃、吹玻璃技术下的钾铅硅酸盐玻璃是我国古代独有的玻璃制作技术。玻璃制品较为典型的有出土于隋唐墓葬中的高足玻璃杯和出土于李寿墓葬中的短颈玻璃瓶等,它们在向人们展示玻璃制作工艺的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古代玻璃的应用方向。

2.4 玻璃在元、明、清的发展

吹玻璃技术随着玻璃制作的发展渐渐传入我国,借此技术,唐代以来钠钙硅酸盐玻璃的制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钙为主的玻璃成分稳定,我国古代从宋代起就探索与实践应用了氧化钙取代氧化铅进行玻璃制作的工艺,且当时的炉温条件良好,温度最高能够达到1400摄氏度。因此,自元代开始我国制造的玻璃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即钾钙硅酸盐玻璃。制作玻璃的主要场所是故宫皇室玻璃厂、淄博琉璃厂等。在元、明、清时期,我国玻璃制品主要为发簪、瓶、鼻烟壶等,以小型物品为主。需要明确的是,在西方中世纪末至近代,国际领域内以钠钙硅酸盐玻璃为主,其成分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我国熔剂采用氧化钾,这是我国古代玻璃与国际玻璃的重要区别。

3 总结

总而言之,玻璃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珍宝,玻璃制品被我国古代人民热烈追捧,它不仅成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质,还体现出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工艺技术。但纵观全文可知,玻璃在古代仍以装饰品、礼品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应用领域的发展,这也是其遗憾之处。

参考文献

[1]周静.丝绸之路上的玻璃贸易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东传[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5-18.

[2]高山.玻璃曾被中国人视为宝物[J].世界文化,2018(8):40-41.

[3]毛晓沪.中国玻璃起源新论[J].收藏家,2016(3):58-60.

[4]何强.干福熹等《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评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3):371-376.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
浅谈中国古代玩具中的物理现象
中国古代治国理念中的忧患意识研究
溯源中国古代民商法的发展历程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高三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
略论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律文解释与近代的刑法法条解释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