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2019-04-17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海迪热词女排

1978年岁暮,举世瞩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场伟大的变革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也带来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人生变化。改革开放后,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鲜词语也层出不穷。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有创新精神,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很多新事物、现象、文化都从青年群体中开始流行、传播,进而风靡全国。

潘晓:人生观大讨论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圍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几个月的时间,《中国青年》杂志社收到六万多封读者来信,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这场大讨论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毫不为过。甚至有专家说,19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

“潘晓”是个笔名,是在两个人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一个是出生于1955年的女青年黄晓菊,另一个是出生于1959年的北京经济学院(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数学系二年级本科生潘祎。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标志着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那么,1980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则标志着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重大转折。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所引发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深深地渗透到新一代人的精神骨髓当中。这场充满感性泪水和激动情绪的思想解放,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幼稚,但是,那种纯真的呐喊,那些在精神桎梏中痛苦挣扎的自由心灵,实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张海迪:80年代的全民偶像

20世纪80年代,张海迪这个光辉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到处传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屈服的姑娘,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激励了全国的年轻人。

1955年出生于济南的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医生们一致认为,像她这样的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但张海迪并没有向厄运低头。她在家自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农村的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她又自学医学、针灸,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又自学多门外语,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翻译了多本书籍……这些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却做到了。灿烂的笑容,对生活永葆激情——张海迪这种不甘心任由命运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青年,并成为激励他们战胜逆境的精神力量。

在娱乐明星充斥的今天,张海迪这个名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张海迪的精神无疑仍具有启示作用和榜样价值,因为她向人们展示了精神的巨大力量——只要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身体是残缺的,仍然可以拥有充实、精彩的人生。

女排精神:有一种青春叫拼搏

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比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1981年11月,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力克强敌,跃居冠军,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之后的几年,排球队员们再接再厉,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的殊荣,在世界排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女排精神”从那时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界,“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女排精神”也成为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

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勇往直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它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诗歌热:

在文学中探求人性的真、善、美

20世纪80年代,狂飙突进式的大学生诗歌创作热情席卷了整个诗坛,许多大学校园的诗歌创作如火如荼。每个高校都有庞大的写作群体和林立的诗社诗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大学生诗歌创作热潮,从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当年的喧哗与躁动所蕴含的那种对新秩序的孜孜以求与殷殷期待,不仅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而且在对真善美的坚守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

当年的诗歌热,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海子、舒婷、汪国真……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令人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诞生于1979年的广东蛇口。这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号,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却犹如“划过长空的第一道闪电”,更是“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改革开放后,青年逐渐面对市场发展,面对商品交易,面对金钱往来。特别是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讲求金钱和效率逐渐成为流行观念。于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最流行的说法。青年既名正言顺地靠劳动挣钱、靠才能挣钱,但不沉溺于金钱与享受,而是同时追求金钱之外的友善、互助、诚信、美好,追求丰富的人生价值和健全的人格发展。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承载时代的重任

1979年底,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77级2班的35名同学在一场自发组织的讨论中,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多做贡献”的行动口号。这句口号成为一代青年走出迷茫、拼搏奋斗的号角,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期盼。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都有着想稳定、思发展、盼繁荣的共同心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叫响以后,各行各业有许多青年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张海迪热词女排
热词
热词
热词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壮哉,女排精神!
共青团中央宣传关于深入学习张海迪,开展“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讨论的通知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