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与行为的分裂

2019-04-17王少辉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理思想

王少辉

世上说教的书有很多,但效果总是不佳,所以得到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我向来对于思想宣传颇不以为然。我认为,归根结底,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裂的,无法完全统一,这一点导致发轫于思想领域的改革都在现实中碰壁流产,因为思想与现实之间无法完美接轨,思想和行为两个领域各有其机制,各有其运行规律。只因如此,社会上存在许多伪善与虚假。

思想与行为两个领域的发展极不平衡,思想发展得很快,所有人都會唱高调、呼口号,并且出奇地统一,古代不识字的文盲妇女,也懂得宣扬节烈,但一触及现实就不行,很难形成人人都能遵守的行为规范。之所以在每个高速路口都设弯道而不设立减速警示牌,目的就在于约束驾驶人的行为。

中国的思想,从春秋以来便与现实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以批判的立场,试图纠正当时被认为不合乎礼法的行为。孔子说“仁”,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政而言;韩非说“法”,就是针对当时秩序混乱、行为失范而言;老子说“无为”,乃是见到当时执政者施行的政策都不恰当,还不如不施行……后来这些学说的传播演变,总离不开挽救世事弊端的目的。汉时传入的佛教,也是立意要教人解脱。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十分严厉,结果一方面使思想家走入空对空的领域,另一方面使思想家投机趋时,为政治服务。二者都使思想与行为更加分裂,不可弥合。

我们对很多广告词都耳熟能详,如脑白金的“收礼只收脑白金”、娃哈哈果奶的“妈妈我爱喝”等,但却很少购买这些商品;为了应付考试和报告,人们发明了表面文章,自此,读文章书籍要得到真知识和真思想,比文学家考证古书还辛苦……传播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的思想,最终目的是影响他人的行为,但多数人不会将自己获得的思想作为行为处世的准绳。这就是所有人都能唱高调、呼口号的道理。

以上论证的是思想家的思想无法指导人们的行为,至于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又表现为复杂的性格。比如一个地方官员犯罪获刑后,被请来给其他官员上廉政课,演讲鞭辟入里,情真意切,悔意十足,教训深刻。但我想这个犯官,早已对廉政规定倒背如流,平日给下属讲话,向上级汇报工作,现在再来给众官员表演一回,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台下听众想必也有人窃笑:抓到你算你倒霉,还来这里多费唇舌,这些道理谁不懂?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方遁翁喜欢写日记,他本是个势利庸俗的小乡绅,在日记里却把自己打扮成圣人,钱氏说“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片”。

以上事例都说明思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一种类型则是思想为自己所支配,行为却由别人支配,比如小学生想到外面玩,但老师逼着他在教室里做功课,做功课是他的行为,到外面玩是他的思想。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执行起来很困难。

了解人的行为与思想是分裂的,无法完全统一之后,许多事情便豁然开朗,再也不感到疑惑与矛盾。

评析

本文是一篇论说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改变自己要从思想开始。同样的道理,认识一个人也要从认识他的思想开始。一个人脑中想些什么,手上就会做些什么,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下意识的表现。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些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猥琐之事;而思想龌龊的人,也不可能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星期六,某校高三学生习明偷偷跑去网吧玩游戏,很晚才回家,被爸爸和妈妈严厉地责骂了一顿。昨天下午,习明写完作业后,无事可做,又溜进了网吧。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狠狠地抽了习明两个耳光。昨晚,习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常,但今天一大早,习明拿着爸爸包里的一千多元现金,离家出走了。事发后,家长很担心,立即和老师、亲朋好友等四处找人,并报警以寻求帮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主旨要鲜明、集中,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道理思想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喜欢你,有道理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