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模式交接表在社区医院-120急救交接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2019-04-17周海芸高佩珍梁莉珍李五姐
周海芸,高佩珍,梁莉珍,李五姐,傅 煜
(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理,上海 长宁 200335)
有效的沟通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部分,由于沟通中的信息遗漏、含糊、环境影响等造成的沟通困难及未能迅速高效的交流,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国际医院联合委员会评审标准(JCI标准) 在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中强调了医院必须制定相关的沟通方案并严格执行,以达到高效的医务人员间沟通效果的目的,快速且准确地相互传达与接收重要消息[1]。SBAR的沟通模式是指: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SBAR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的沟通方式,是WHO提出的标准化沟通模式[2]。各研究显示,SBAR模式目前被广泛有效应用于国内外医疗行业的院内交接环节,避免了由于沟通不规范引发的各种医疗不安全因素。但目前研究中,对危重患者从社区医院通过120人员转运交接的报道少有。现我院将SBAR模式交接表应用于该过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组标准:(1)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通过120人员交接转运至其他医疗机构。(2)医嘱为I级护理的160例患者。排除标准:转运回家者。根据方便抽样法,按床号将病房分为前、后两组,进行同期对照实验。前组为观察组,男17例(21.3%),女63例(78.8%),年龄(87.90±8.94)岁;其中骨折5例,高血压20例,脑梗死28例,冠心病35例,2型糖尿病9例。后组为对照组,男12例(15.0%),女68例(85.0%),年龄(88.66±3.95)岁;其中骨折6例,高血压16例,脑梗死37例,冠心病27例,2型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交接方法
2.1.1 观察组
2.1.1.1 SBAR模式交接表的设计
由病房科主任、护士长、全科医生、高年资护士共同学习讨论,在国内外[2、3]SBAR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区老年病房危重患者经120人员交接转运现存的问题,制定SBAR模式交接表,其中分为S(患者一般信息、目前状况)、B(临床相关资料、疾病史、置管用药、皮肤情况等)、A(危险因素评估)、R(建议)4个板块。
2.1.1.2 人员培训
研究实施前组织护士进行培训及模拟演练。培训内容:SBAR模式的来源、概念及现状,SBAR模式交接表的内容填写注意事项。培训方式:业务学习、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培训由护士长负责。
2.1.1.3 交接方法
采用“SBAR转运交接表”。在医生开具转运医嘱后,病房相关责任护士立刻填写“SBAR转运交接表”,重点填写患者基本信息、当前转出主要病史、异常检查结果、药物治疗、特殊处置、过敏药物、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各类导管、引流液以及风险评估等。表格主要采取选项打勾,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以在相关项目旁进行详细备注。待120人员到达病房后,由病房护士与120人员面对面,按照交接单中的内容进行逐一交接,同时对重要信息予以强调指出,待接收的120人员核对信息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名确认。120人员接收时,对不相符项目可在“否”一栏标记打×,并可在“备注”栏简明备注。对相符项目无须标记。双方医务人员交接工作完成后,“表格”交由120人员,方便其后续获取患者相关信息,以及更好的将信息转接到下家医疗机构。
2.1.2 对照组
病房护士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法与120人员进行交接:医生开具转院医嘱,护士电话通知120救护车;120人员到达我院,病房护士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目前用药、各种导管等内容和120人员进行口头交接。
2.2 评价指标
2.2.1 满意度问卷
两组患者交接转运后,对病人家属,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一共7项内容。每个项目采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清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方式评价,分别计算5分、4分、3分、2分、1分,满分35分。采取无记名问卷形式。
2.2.2 转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评估两组患者交接转运后,因交接不良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输液脱出、渗漏、胃管固定不善、胃管滑出、导尿管固定不善、导尿管滑出、压疮)发生情况,发生一例不良事件,记录一例。当班护士每日班内电话随访每次转运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3 120急救人员填写急救病历的时间长短
通过“危重病人SBAR转运交接表”交由120人员的方式,评估表格的提示是否能为120人员后续的病史记录缩短时间。
2.3 资料收集
两组患者交接转运后,每月针对转诊患者的家属发放6份调查问卷,持续24 个月,共144份调查问卷收回。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回收,回收时查看问卷是否有漏项并督促填写完整。有效回收率100%。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 0.05。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交接后,家属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家属在两组间的满意度分析[N=48,n(%)]
3.2 两组危重患者经过不同方法交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80,n(%)]
3.3 两组危重患者经过不同方法交接后,120人员填写急救病历的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间120人员填写急救病历时长差异性分析结果[N=80,n(%)]
4 讨 论
4.1 SBAR模式交接表的使用
有效规范和衔接了社区医院与120人员之间的交接环节,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达到了使患者信息在社区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传递过程中无遗漏、规范化的目的。表1显示应用SBAR交接表后,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交接方式,其中时间快捷性与传统交接方法相比没有差异,可能与交接内容更加细致,项目增多有关。
4.2 SBAR交接表的使用
有效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疾病的病种呈现上升趋势。有调查显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点成为已120出诊的主要来源[4]。其中,危急、重病高龄患者多为瘫痪、意识障碍、带有各种导管的病例。交接表的使用,使交接程序标准化。表2观察组使用SBAR交接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4.3 SBAR交接表的使用
缩短120人员填写急救病历的时长 目前,120人员交接社区病人后,其填写急救病历的信息主要是根据病人的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本,缺乏患者目前病情及护理角度的处理和评估。表3观察组120人员填写其急救病历的时长较对照组缩短,提高了120人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