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的护理对策分析
2019-04-17马丹
马 丹
(江苏省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江苏 镇江 212005)
儿童少年期的生理发育是较为重要的时期,对于成年期的人格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时期的敏感度以及可变度也较大,同时儿童少年期的精神障碍也被认为成年精神障碍的先兆,因此应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成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而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的护理对策效果,特选择30例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案
1.1 患儿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人员例数30例,治疗时间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9.22±1.39)岁,上述患儿均存在情绪障碍,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并且存在各种身体不适症状,例如头痛、腹痛等,所有患儿的的社会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社会的适应度较差,存在癔症样发作患儿为5例,排泄功能紊乱的患儿为9例。
1.2 护理方案
1.2.1 认知干预
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的策略纠正患儿的错误认知,引导患儿正确的认知能力,并调整其行为模式,控制异常状态,由于儿童的表达不完善,其思维能力较低,领悟较差,因此需要采用游戏干预,在游戏的过程中,让患儿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情绪,让其充分的放松,同时借助游戏能了解患儿的真实想法,并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患儿进行沟通[1]。
1.2.2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以及操作轻等,确保患儿治疗空间的温度和湿度适宜,保证阳光充足,室内的气氛应自然、轻松,避免和重症患儿同室,降低患儿的恐惧心理,同时引导患儿尊重他人,和同室的患儿建立良好关系。
1.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予以患儿情感支持,护理人员应热情的和患儿进行沟通,利用爱心以及真诚心的打动患儿,在进行相关操作时一定要提前询问患儿,当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患儿出现疼痛感,护理人员应轻轻的安抚患儿,并拍打其背部,放松患儿的情绪,并以多陪伴、多启发和多鼓励的方式引导患儿倾诉内心,并不断安慰患儿,丰富患儿的生活,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同时,护理人员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帮助患儿建立责任感和独立性,当患儿病情稳定后,应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加速患儿的恢复[2]。
1.2.4 为患儿创造有利的成长条件
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家长进行解释工作,向其介绍儿童心理发育的特征,重点在于儿童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让家长重视患儿,让家长爱护患儿,使其感受到母爱和父爱,进而产生安全感,提高其对父母的依赖,并且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的家长,让确保家庭的和睦,能促进患儿的健康发展。
1.2.5 心理暗示干预
暗示是通过某种措施,让患儿体验一种过程,护理人员需要利用语言以及理疗等方式,多予以患儿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予以患儿安慰,例如癔症瘫痪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告知其这个药物的效果很好,在治疗后能抬高你的腿等,这时候就会发现患儿的腿明显向上抬,随后引导患儿进行其他功能锻炼。
1.3 观察范围
分析上述患儿干预前后心理障碍情况,利用青少年心理障碍检测量表进行分析,量表的问题一共为25项,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患儿的精神障碍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案
2 结 果
干预后,30名患儿的精神障碍情况明显改善,其分值明显降低,对比干预前,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儿的精神障碍情况
3 讨 论
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十分常见,但是其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不容易被家长察觉,进而忽视患儿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逐渐发展为成年精神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均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效的干预是保证患儿身心健康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患儿进行多方面的干预,从认知、环境、心理、家长等方面入手,逐渐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感受,同时护理人员利用相应的方式,引导患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外为患儿打造良好的恢复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并进行相应的功能指导,逐渐恢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促进患儿的健康发展[4-5]。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也不难看出,干预后,30名患儿的精神障碍情况明显改善,其精神障碍分值为(23.29±4.53)分,明显低于干预前(40.52±5.87)分,P<0.05,说明,对于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儿实施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保证患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