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与Dethmap平台的A级景区分布特征与可达性研究
2019-04-17陈荣义韩百川
吕 梁,潘 辉,陈荣义,韩百川
(1.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闽江学院旅游系,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旅游”中的“旅”包含交通的意思,“游”指边走边看,也包含交通的意思,可见交通在本质上对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A 级旅游景区作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1],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分布不仅与旅游空间竞争的性质、程度有极大的关联,同时也对旅游发展战略有深刻的影响[2]。景区的可达性是指到达景区的难易程度。A级景区作为区域内质量较高的旅游资源,其可达性是衡量该区域旅游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讲,A级景区的分布应该与其可达性相互配合协作来实现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打破景区分布与可达性二者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只有通过对二者合理有效地配置,协调一致地为旅游发展目标服务才能实现[3]。简单来说,A级景区的分布应该与可达性相一致,即分布越密集的区域可达性越高,这样才利于最大化地实现二者的效益。
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景区分布主要是通过相关地理指数来进行探究,如核密度强度、基尼系数、最邻近指数和地理集中度系数等。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景区分布特征、景区分布时空变化、景区分布成因以及景区布局优化等方面。
通过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高级检索,主题为“景区”并含“可达性”,发现从刊登第一篇的2004年到2018年4月22日,检索到相关文献52篇,说明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景区可达性的研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1)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潘竟虎等运用该方法计算中国1 063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的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4];随后计算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5]。(2)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法。郭建科和王绍博运用该方法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贡献[6];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全国风景名胜区与省内各城市节点最短时间的平均值[7]。直到2015年,空间句法才被运用到该研究领域之中。张琪等采用轴线分析法,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视角,对武汉市旅游景点以及武汉市主城区内旅游景点的客观层面可达性和主观层面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8]。除了运用以上3种方法对景区进行相关研究外,还可利用空间句法中的线段法对景区的可达性加以探究。因空间句法的线段分析法会考虑到每条路网的米制单位和坐标,对单独从拓扑距离研究景区可达性的轴线分析法进行了完善,更加客观具体,同时可以更好地研究米制单位下的景区可达性,为景区可达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研究区域及概况
(一) 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范围为福州市全域,即福州市市区以及8个县(市)。长乐市由于2017年9月才划归到福州市区,尚未与市区完全融合,因此本文以2017年9月前的行政区划进行研究,范围如下:福州市区(仓山区、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及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闽侯县、永泰县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共9个区域。
(二)福州市A级景区发展概况
据福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网发布的数据统计,2015年12月福州市共有35个A级景区,2017年12月共有45个(见表1),两年间福州市A级景区增加了10个。从整体上看,福州市除长乐市外的各个市(县、区)域的A级景区是增加或持平的,其中福州市区增加了5个,是增加最多的区域,而长乐市减少了2个A级景区,平潭综合试验区和罗源县持平,其他区域A级景区均上升。
表1 不同年份各区域A级景区数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福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http://lyj.fuzhou.gov.cn/zfxxgk/ajjqpd/yhpajjqml/201712/t20171219_1939301.htm.
三、研究方法
(一)景区空间分布研究
1.最临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9]。在地理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最邻近指数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表达式为:
(1)
式(1)中,R为最邻近指数;De为点状要素随机分布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n为点数;Di(Si)为区域内点到其最邻近点的距离;S为研究区域面积。当R=1时,该点状要素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R>1时,点状要素分布类型为均匀分布;R<1时,点状要素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主要用于分析空间要素的分布情况,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区域空间的离散分布情况的重要指标[10],其公式如下:
(2)
式(2)中,G为基尼系数,n代表区域的数量值,Wi为累计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G的取值应在0到1之间,G的取值与非均衡性呈正相关,同时集中程度也会越高;G的取值低于0.2,则属于绝对平均;G取值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属于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属于差距较大,而取值在0.5以上属于差距悬殊。
3.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强度可以清晰反映区域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和集聚特征以及各种形态的变化[11],其公式为:
(3)
式(3)中,S为待估区域旅游资源的位置;Si为以现有区域为圆心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位置;h为区域半径空间范围内第i处旅游资源的位置。核密度强度越大,代表该区域旅游资源越多。
(二)空间句法分析
空间句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空间进行划分和空间分割[12]。传统的空间句法一般使用轴线模型,但这种方法只考虑了拓扑距离之间的关系,而轴线法可以将米制单位和角度情况包含在内,相对于前者,线段分析法更加适用于可达性研究。因此,选择空间句法中的线段分析法进行计算,通过将建立好的轴线模型导入Dethmap中进行相关计算,颜色越浅,表示其整合度越高;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可知,在整合度高的区域,可达性会随之变高,经济活力也更强。线段模型整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4)
(5)
式(4)~(5)中,ATD(x)指搜索半径R内x节点的角度总深度,d(x,y)指线段x到线段y的最短路径长;Integration指线段x的整合度,N为以线段x的中点作为圆心,全部包含至特定度量半径范围内的线段数目,NC为半径内路网节点的总点数。
四、 数据分析
(一)最邻近指数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将获得的各个A级景区的经纬度输入到ecxcel中,导入Arcgis10.2转成点,可得到A级景区分布图,再通过Arcgis10.2下的工具箱计算出2017年12月福州市A级景区最邻近指数为R=0.662 152,小于1,说明福州市A级景区分布呈聚集形态。
(二)基尼系数分析
将表1的统计数据代入基尼系数公式可以得到G=0.27,说明福州市A级景区在各个区域的数量较为平均。总体来说各区域A级景区的数量差距较小,但各区域A级景区的数量还没达到合理的状态。
(三)核密度强度分析
图1 福州市A级景区核密度强度图Fig.1 Nuclear density intensity map of national A-level scenic spots in Fuzhou City
通过Acrgis10.2平台输出福州市A级景区的核密度强度图,见图1。将核密度强度为0~90分布的区域,定为核密度强度弱的区域;将90~320核密度强度分布的区域,定为核密度强度较强的区域;将大于320核密度强度的区域,定为核密度强度强的区域。从图1中可以看出,福州市A级景区核密度强度分布情况为:福州市市区核密度强度较强,其次是连江县、长乐县、福清市、永泰县、闽清市;核密度强度弱的区域是罗源县、闽侯县和平潭综合试验区,反应出福州市A级景区分布不平衡现象。图1在整体上呈现出市区核密度强度高,周边的县或地级市核密度强度低的分布状态。其分布的成因与福州市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关系。福州市区自古以来就是福州市的核心,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如三坊七巷、于山、鼓山等风景名胜,这些都成为了其发展A级景区的主力军,与福州市其他县(市)相比具有较大优势。
(四)全局整合度
通过Auotocad平台,根据福州市城市道路网规划图绘出福州市街道网络图(见图2),并导入到Dethmap中,再将Dethmap中的线段坐标导出,通过Arcgis10.2中的XY to line工具转换为线段,进而得到福州市全局整合度图(见图3)。如图例所示,图中线段越偏向浅色,
图2 福州市街道网络图Fig. 2 Fuzhou street network
图3 福州市全局整合度图Fig.3 Fuzhou city global integration diagram
代表其整合度越高。如上文所述,整合度代表了各区域可达性。将整合度的前3种浅色线分布的区域定义为可达性好,中间的4种颜色分布的区域定为可达性中,后3种颜色分布的区域定为可达性差。通过观察图3可以发现,福州市的市区、闽侯县可达性好,其次是连江县、福清市、长乐市、永泰县,可达性差的区域是罗源县、闽清县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整体可达性是以市区为中心向外发散。由于福州市区是福州市的核心,其可达性、经济活力和吸引力等各方面都高于郊区,明显显示出离市区越近其整合度越高,这也是由于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作用所造成的,同时和每个地级市或县的定位也有关,如长乐市的空海陆三轴交通加强了与其他区域的联系,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空海“两港”城市。从图4可知,长乐距市区较远,所以其整合度也较高。连江县临海,拥有海港的地理优势,现有1个国家级渔港、2个二级渔港、9个三级渔港、10多个天然渔港,使其与其他区域联系具有较大便利。闽侯县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市区紧邻,而且也是福州市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共有本科院校9所,高中(包含职高)和高专6所,这也为其与其他区域沟通锦上添花。
(五)局部整合度
在Dethmap平台上,分别选取1 000 m整合度、3 000 m整合度、5 000 m整合度进行分析(见图4、图5、图6)。从整体上来看局部整合度,其分布较为相似,依旧是福州市市区整合度最高,周边地级市和县整合度低。整合度3 000 m时(见图5),市区可达性好的区域较大;整合度5 000 m时(见图6)整个区域可达性中的区域较大;整合度1 000 m时(见图4)可达性差的区域最大。
图4 1 000 m整合度图Fig.4 1 000 m integration diagram
图5 3 000 m整合度图Fig.5 3 000 m integration diagram
图6 5 000 m整合度图Fig.6 5 000 m integration diagram
整合度1 000 m时可达性好的区域是福州市区,可达性中的区域是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可达性差的区域是福清市、闽清县、平潭综合试验区、罗源县、永泰县。整合度3 000 m时,可达性好的区域是福州市区,其次是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可达性差的区域是福清市、闽清县、平潭综合试验区、罗源县、永泰县。当整合度是5 000 m时,可达性好的区域是福州市区,其次是连江县、长乐市、福清市、闽侯县,可达性差的区域是罗源县、永泰县、闽清县和平潭综合试验区。这反映了人们出行不同距离可达性也随之变化。通过图4、图5和图6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半径的扩大,整合度冷色的范围也逐渐减少,表明出行距离越远,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距越小。
(六)A级景区核密度与整合度综合分析
根据前文研究可以得到福州市景区核密度和整合度的关系(见表2)。从整体上来看,福州市全局整合度大的区域核密度强度也大。由此可知,整体可达性好、经济活力强、吸引力强的区域,景区分布更密集,方便人们出行、购物和游玩,为景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基础。这些区域将成为旅游景观的重要核心节点。闽侯县和闽清市不符合该规律,反映了该地区旅游发展和可达性不协同的现象。闽侯县的整合度较高,可达性较高。但核密度较低,该区将成为福州市发展A级景区的重要战略点之一。福清市的核密度较高,但整合度较低,可达性不高,虽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形成A级景区,但由于自身发展或政策原因导致其整体可达性较低。在表2局部整合度和核密度强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当整合度半径越大时,二者的对应关系越强,与景区的核密度协同性也越强。
表2 不同区域核密度与整合度对应表
五、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最邻近系数R=0.662 152可知,福州市A级景区分布呈聚类形态;从基尼系数G=0.27可知,福州市A级景区在各区域的数量较为平均,数量差距较小,但各区域A级景区的数量还没达到合理状态;从核密度角度可知,福州市A级景区在整体上呈现市区核密度强度高,周边的县和地级市核密度强度低的分布形态。
福州市A级景区的全局整合度即可达性,呈现以市区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形态;局部整合度随着半径的扩大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距变小。
整体上看,福州市全局整合度高的区域A级景区核密度强度也高,但闽清和闽侯除外;局部整合度半径越大时,与A级景区核密度强度的协同关系越强。
(二)优化建议
笔者研究发现,福州市A级景区的部分区域,其主要问题是可达性协同发展较弱,主要包括闽侯县和福清市。闽侯县可达性高但A级景区的核密度低,福清市的核密度高但可达性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优化建议:(1)针对闽侯县可达性高但A级景区的核密度低的情况,需要挖掘旅游文化和旅游资源。闽侯县拥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昙石山义化遗址、马岚山、十八重溪等著名旅游景点,这些都可以通过旅游规划和资源整合来申报A级景区,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宣传,同时也可为福州市的可达性和A级景区分布的协同发展做出贡献,以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针对福清市核密度高但可达性低的情况,需要提高公路建设等级以及推进干线公路和A级景区公路的连接,同时加强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旅游观光巴士等,增强可达性和A级景区分布的协同关系。(3)为了A级景区与其可达性协调发展,应加强“交-旅”融合的思想,即在开发A级景区时,也要注意旅游线路的打造;在进行交通规划时,也要考虑到A级景区,统筹兼顾发展交通和A级景区,实现旅游业和交通业的协同发展,将二者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