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丑文化在青年中流行:论丑的否定性原则再创造

2019-04-16潘玥岑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否定性

潘玥岑

摘 要:新的社会环境催生了拥有新的文化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青年群体。他们拒绝推崇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审美文化,转而追捧那些不同寻常,破除了“审美疲劳”的审丑文化。而随着审丑文化的异化,其受到了传统“卫道者”的口诛笔伐,他们大批其逆反之道,为其扣上“低俗、不良”的帽子,并且呼吁社会对其彻底摒弃。对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审丑文化极端的外部表现去掩盖其本质与核心,可取的做法应该是挖掘出其得以流行的本质原因,进行正向的展现,而不是利用人为的力量加以控制,将这种文化扼杀。

关键词:审丑文化;否定性;审丑异化;标签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通常认为,“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在美学的研究范围中,审丑是一个特殊的审美的对象,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的领域。作为“美”的否定性存在,“丑”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带给人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首先明确一点,“审丑”是一个过程,因而必有“审”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主体方面来看,‘审丑是主体对丑的否定性或作为否定性的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从客体方面来讲,审丑是指把握丑的否定性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其中包括作为否定性的客观对象的审丑活动本身。从主客体关系方面讲,所谓审丑是非和谐的对象在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判断和否定性价值判断。”[1]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这里阐述的审丑文化,简单说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即为审丑的本质“否定性情感”在现今社会的外化表征。典型的有“网红脸”与“高级脸”之争。在大众标准的审美文化影响下诞生了“网红脸”这一相貌标准,很多人被这一标准影响过度,追求美的极致,不愿承认与生俱来的缺陷,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而现在的青年人则不一样,在他们的认知中,“美更多的是一种虚假,而丑则更加接近真实的状态。”仔细研究他们所推崇的偶像就会发现:很多青年人喜欢的偶像并非是标准的网红脸,而是非常具有个人特性的“高级脸”,例如倪妮等人被网友戏称的“鲶鱼脸”,这样的人甚至会放大自身的缺陷,并不会因为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标准而选择改变自己。

还有“创造101”节目中被捧红的“王菊”,又黑又胖,完全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原则,却因其坚持不改变自己的外表,坚持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反抗传统审美文化,在青年人群中大受欢迎,甚至被尊为偶像。这些,都是审丑文化在青年人群体中流行的表现。

一、“审丑文化”在青年中的得以发展的原因

审丑文化属于亚文化的一种,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为其创造了一种李普曼所言的“拟态环境”。在这个“拟态环境”中,人的行為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象征性的现实(通过传播媒介有选择加工);三是主观现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审丑文化在青年中流行也是如此,不仅受到青年在外部客观环境基础上的自我投射的影响,还受到其自身的由生理与心理共同决定的主观现实的制约,并且更加离不开传播媒介所营造的象征性现实的作用。

1.基于客观现实的自我投射

审丑文化的流行在青年中的流行,其实是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景观社会”。个体的否定的意识,对现存自我的否定、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否定、对一整个现实社会的否定,虽然这些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并得不到很好抒发,却会受到现实生活不断的刺激,接而显现于由“审丑文化”所营造的景观社会中。这种审丑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吸取来自外界的养分,比如“外国街头青年”文化、“嬉皮士”文化、“嘻哈、摇滚”文化。青年一方面接受诸如此类的光怪陆离的外来文化影响,一方面受限于现实,只能进行内心的自我投射。其实这种由“审丑文化”营造出来的景观社会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与当下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与需求不平衡的状态,高消费时代,外部世界的影响依旧很大,对于在社会中处于话语权较小的青年更是如此,他们也更加容易进行自我的内心投射。

2.青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

青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而审丑文化由于其本质的否定性,达到了与青年心理的内在一致性,青年也用此种方式表达其与成人世界的不同。所以当整个的成人世界都在宣扬一种正统的审美文化时,青年自然就会更加偏向于与之相否定的审丑文化。

3.媒介的传播导向影响(传播与受众的心理偏向)

网络传播技术发达,带来了传播的数字化、互动化、快捷化、信息的大容量,这就产生了一个网络社区,在这个网络社区中,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权威性,众生喧哗,造就了一个影像社会。这个影像社会就是人脑海中的象征性现实。

正如弗洛姆《逃避自由》中阐释的那样,当人被巨大的影像社会所包围时,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第一条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好的社会环境给以支持的情况下,人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通过爱与工作来加强人与世界的联系,从而变得自由与独立,能够排除影像世界的干扰。但当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不足以支持的情况下,人只能选择逃避自由,成为单向的人,接受影像社会的摆布,被象征性的现实引导。[2]

而在当今时代,象征性现实往往通过新媒介等介质进行建构,而新媒体的主导者与使用者往往为青年群体居多,那么在进行传播时往往就会以青年人的心理出发,配合他们的需求宣扬一种“逆反、否定”的理念,这就理念就建构了审丑文化的象征性现实,反过来,这种象征性现实也影响并进一步加深了青年人的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偏向。

二、现代语境下审丑文化的积极意义

在现代语境下,审丑文化在青年中的流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从情感的、认知的、行为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情感上,青年对于这种带有“否定性”的文化显示出热爱与推崇,并与其建立起了内在情感的一致性;认知上,青年认为这种带有“否定性”的审丑文化远离了“虚假的美”,“刻意的美”,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自由;在行为上,青年拒绝向大众妥协,拒绝用刻意的、虚假的美去装饰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

1.真实之“丑”,拒绝虚假,无需伪装

当下的美,很多都是刻意为之,脱离了真实,呈现出虚假的状态,甚至有些人为了追求這种刻意的美甚至变成了一种“病态”。新媒体时代,最形象的表征就是“朋友圈晒照”这一现象,很多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用尽一切办法,美饰自己的生活。“拍照1分钟,修图2小时。”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大众被传统的审美文化束缚已久,无法走出,在他们的认知中,“太过真实”都是丑陋的,是不能轻易表露的。

反之,在审丑文化流行的青年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屑“用修图进行去欺骗”,他们坚持真实,真实就是最好的状态。不用活得很累,无需用虚假去粉饰周围的一切,也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会像一些无法走出的成年人一样,被浮华遮住双眼。

2.个性之“丑”,拒绝复制,无需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人们的固定思维,对美的盲目从众,无论何种类型的美,总会走向模式化与固定化,变得千篇一律。而丑有百态,有“荒诞丑”、“真实丑”、“戏剧丑”等等,都是出于对各种类型美的否定,由那些不愿服从标准的审美文化的群体进行自我的阐发与表现,因为稀有与独特而难能可贵,在其映衬下,千篇一律的美丧失了独特的光韵感,显得十分庸俗,让人充满了“审美疲劳”的感受。

与审美文化由正统权威所确立的不同,审丑文化往往发迹于群众个体有意或无意的创造,因而更具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性格,而不似大规模复制的美,快速席卷,让人厌烦。个性之丑,真正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让我们感觉艺术或者是一种文化并非只能由文人或者权威所创造并加以规定,让大众的文化真正变成了大众的,也真正变成了文化的。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不是我们所希冀的那样,美和丑、善和恶、悲伤与喜悦,很多都是共存的。“丑,是一种存在,存在的东西就是一种力量,使人正视它。”[3]

三、审丑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异化

从以上分析看来,审丑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在,具有着否定性的精神力量,那为什么很多学者在文章中都其持批判的态度呢?这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审丑文化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异化,使其甚至脱离了“否定性”的本质,而仅作为一种空大的形式存在,这才有了那些“低俗、娱乐化”等形容。

1.审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却脱离了其文化内涵

审丑文化正是得益于其否定性的文化内涵而在庸俗的审美文化显得与众不同。很多人注意到了其与众不同之面,与之形成了情感的、行为的共鸣,却从未真正认识与学习其文化的内涵。

他们借助审丑的形式进行一味模仿,并未深刻学习到审丑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内在的目的与动机不纯,不是为了“否定美,没有反抗精神”,单纯借助丑的表达形式进行娱乐、搞笑,以此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他们将丑物化,进行了“卖丑”的恶劣行径,这是对丑的极大侮辱。

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利用恶趣的手段大把捞金,这些人根本就不能被称之为“丑”,而是“低俗”,更是上升到道德层面的“恶俗”,完全不利于社会正风气的塑造。

2.标准化与光韵丧失

当审丑文化越来越多地被接受时,也必不可免地会受到机械复制,使其复始性丧失,渐渐导致了光韵的丧失,很多青年人便是如此,盲目地从众,将审丑文化标准化,渐渐丧失其特殊性与个性,甚至变成了伪个性化(雷同的个性化)。他们将丑作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标签,但这种丑因为无数次的复制,并且被标准所约束,由最开始的独特性,也渐渐让人感觉了厌烦。任何事物,一旦被标签化,就很难追寻到其最本质的光韵,审丑文化也不能逃避。

标签化了的审丑文化往往会被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具有虚假性与欺骗性、受控性与说教功能、强制性与训话功能,从而脱离大众。

四、总结

从古到今,美和丑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像人与他的影子一样,密不可分。丑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我们并不能对其进行忽视,更不能为其强行扣上“低俗、恶趣”的帽子,要把握住其“否定性”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模仿外在的形式,并以此来发展自我、发展整个社会的个性与创新,与美交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由。

注释:

[1]“丑”作为美学观念的流变及文学呈现的理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

[2]李艳.人的自由复归之路——基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 37(7):12-15.

[3]周小华.丑与变形的艺术魁力[J].文艺理论研究,1996(1):69-71.

猜你喜欢

否定性
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解谜之路: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浅议
马尔库塞解构视域下“单向度性”理论的批判
例析间接证明的分类解题方法
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
技术理性是人“异化”的原因?
自由的否定性与自主超越性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谈数学中的反证法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