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者的话

2019-04-16

芳草·文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创作乡土

上期谈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继续“乡土叙事”的创作当有一些新路径、新策略,新的审美经验的文学性表现。虽然以常理论,“精准扶贫”的“当下性”在于“精准”两字,而对于作家的文学性创作来说,这样“精准”的高规格要求,难度自然不小。不仅仅是如何“深入生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积极唱盛新生活”或“批判三农现实矛盾”的问题。

面对农民、农村、农业发生的新变化,以往的“城乡二元对立”观点,农民的“苦难”经验等等,或许已经失去了在当下“乡土”文学创作中的可靠借鉴作用。当然,作家“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事实上已不可能完全遵从他人的“指令”,也没必要非和“公共觀点”保持一致。甚至作家“介入”当下,也完全可以是“个人性”的,通常也只有这样的“个人性”才有可能真正超越“公共观点”。

由此,以常识来判断,当下“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创作还仅仅只是“起步”阶段,一方面是期待作家们创作出好作品;另一方面也期待评论界的“精准”充分的阐释,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切记不要犯过去那种“理论指导实践”过度的错误。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创作乡土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乡土分外妖娆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