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卫星九十小时观测纪实

2019-04-16王宝伊

科技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观察

王宝伊

摘 要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北斗卫星进行90小时连续观测,筛选合格卫星观测点,手绘单星星下点轨迹图,总结北斗卫星的特点。研究发现对于亚太地区来说北斗卫星分布严密合理,能够提供比GPS更好的信息服务,最后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北斗卫星;卫星导航;观察

中图分类号 P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150-0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级的导航系统,是我国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北斗卫星系统日新月异地发展有目共睹,我国的航天科学家们整体科学布局、合理扩大观测范围,正从覆盖亚太地区向覆盖全球服务全球阶段迈进。我们期望着中国人和亚洲人越来越多地应用北斗系统,给生活增加便利和安全,期望北斗卫星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1 观测准备阶段

1.1 筛选观测点

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 1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可提供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进行卫星观测首先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可长时间连续进行观测的地点。专业观测者选择合适的观测地点需要满足许多的条件,比如:晴天率高、视宁度高、光污染少、大气质量高、海拔高、气温适宜等。本文观测点为东经123.17°,北纬41.25°,海拔45.50m,由于雾霾天气较多,楼房林立,对卫星信号有遮挡,观测条件不够好。在前期实验中,对比分析获得的数据后,摸索出了在城市楼群中筛选观测点的选择规律:有计算方法和直观测量法两种。

第一种,计算分析法。测量拟观测点高度、楼间距、邻楼高度,来计算出拟观测点的观测角和遮蔽角,选择观测角>45度或者观测角>遮蔽角的地点作为观测点,如图1所示。

第二种,直观测量法。自行研制简单易用的“观测角量角器”,它是用钢板尺、量角器和红线手工制作的。使用时,一只手将钢板尺的长端紧贴在楼房外墙,让钢板尺的另一端保持水平,闭上一只眼睛,另一只手伸直红线,眼睛瞄准,红线将“观测角量角器”中心点与邻楼房脊最高点连成一线。如图2所示,红线与90度线所夹角为本观测点的观测角,红线与0度线所夹角为本观测点的遮蔽角。

1.2 自制加长杆,扩大观测范围

本文的观测数据还显不足:遮蔽角大,观测到的卫星数量少,不利于后期数据汇总分析。为了扩大观测范围,笔者设计制作了加长杆。将北斗多模接收机伸出窗外约2m,观测结果增加2颗以上卫星。

2 數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阶段

2.1 收集

2.1.1 前期失败的两次实验观测

在12月的周末,完成两次北斗卫星连续观测实验。第一次实验完成后,发现10小时的观测数据量小,达不到实验目的。重新设计实验记录单、星下点轨迹图和实验计划后,做实每一个实验步骤,留下真实准确的北斗卫星观测记录表,给后期的分析总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实验进行到25小时,遇到雾霾被迫中断了。最后选定正月初四到初六进行第三次北斗观测实验。

2.1.2 修改并最终确定观测实验的目标

1)记录连续50~70个时点的北斗卫星星下点位置、信号强度等。

2)绘制北斗卫星单星轨迹图,北斗卫星的运行规律表。

3)最终推测出北斗卫星的整体布局。

2.1.3 第三次观测实验

第三次实验从2017年2月1日8:00到2017年2月5日1:00时,连续进行了90个小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验成功。

2.1.4 北斗卫星观测记录

图4是《北斗卫星观测记录之一》,上面记录着观测时间、卫星的相对位置、信号强度和信号是否被利用(对号即信号优良,空格即信号弱,横线即未收到信号)。2017年2月1日9时观测接收到10颗北斗卫星信号,其中5号卫星调皮地位移。将2017年2月1日8时、9时和10时3个记录对比,可以发现北斗5号卫星在一个小时内,相对位置从 S72°W68°,跑回S80°W74°,精准地复位了。

2.2 整理

根据90小时的北斗卫星观测记录,逐个描绘出每颗卫星运行轨迹图。

图5中描绘的北斗1号到5号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它们能为区域用户提供24小时连续的信息服务,还可以提供卫星无线电导航、位置报告、短报文等功能。

如图6所示,第6、7、8、9、10、13号北斗卫星是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周期与地球同步,他的轨道倾角约55°,与地面有相对移动星下点轨迹类似“8”。

如图7所示,11、12、14号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划过南北纬55度之间的大片区域,中地球轨道的卫星运转周期在2至12小时之间,相对速度大,信息获取能力强,定位精度高。

2.3 分析

2.3.1 北斗卫星的运行规律

北斗卫星的运行规律如表1所示。

2.3.2 北斗卫星分布规律

结合观测实验数据,研究北斗卫星系统的特点如下:

1)北斗6、7、8号卫星出现在亚太地区东部上空,北斗9、10、13号卫星守护在亚洲中西部空中。因为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且经度跨度大,将两组IGSO与5颗GEO卫星配合组队,保证我国和亚太地区任何时候都能观测到至少2颗IGSO、5颗GEO卫星,完美实现了三维定位,可以提供更好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信息传递能力强,比GPS提供的信息更丰富。IGSO卫星轨道到达南北纬55°,对我国高纬度地区进行有效的信号增强[ 3 ]。在观测中我们发现: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比静止轨道卫星信号传递能力优越。北斗系统将6颗IGSO和5颗GEO动静结合,对高中低纬进行精度增强。

3 分析实验报告,给出北斗卫星发展建议

3.1 分析

我国MEO卫星位于21 500千米空中,美国GPS(20 200千米),俄罗斯格洛纳斯[ 4 ](19 100千米)以及欧洲伽利略(23 222千米)。在此高度各国的人造卫星很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到,北斗系统计划在3个轨道倾角为55°的轨道面上布排27颗MEO卫星,即我国需要再建造发射24颗MEO卫星。

3.2 发展建议: 科技创新升级、战略创新储备

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里,科技创新和战略创新很快,客观环境要求我们加强技术创新升级和战略创新储备,不断地提升北斗卫星的单星防御,所以结合现状,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1)卫星外部包裹轻薄严密的防激光护甲。护甲的材料以新型陶瓷材料为主,这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空气中可以耐受1 980℃的高温,具有在高温下强度高、硬度大、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耐烧蚀等优点[ 5 ]。

2)卫星前方设智能灵盾,雷达探路、遇障碍变轨,选取最佳路径,雷达还可以发现外来撞击物,通知主星变轨避开[ 6 ];如果攻击避不开,将盾牌移到相应位置,减少主星伤害。

3)卫星采用防激光装备。设置热感应二氧化硫气囊,非线性光电传感器和抗激光材料,以及防激光的新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抗激光涂层等[7]。

總之,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北斗卫星的自保能力、应变能力和抗打击能力。

4 结论

北斗卫星系统日新月异地发展,正从覆盖亚太地区向覆盖全球服务全球阶段迈进。我们期望着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多地应用北斗系统,给生活增加便利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焦维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曹冲.卫星导航常用知识问答[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吕伟,朱建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综述[J].地矿测绘,2007,23(3):29-32.

[4]王峰,张海明.复兴中的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导航系统[J].现代军事,2008(4):42-45.

[5]马利双,苏保成.浅析军用卫星防护技术手段[J].科技风,2009(19):213.

[6]薛进,张九渊.新型陶瓷材料的开发及应用[J].机电工程,2004,21(12):56-60.

[7]刘必鎏,时家明,严学澄,等.激光对卫星的威胁及其防护[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 38(3):470-475.

猜你喜欢

观察
帮助型电视情感节目这观察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