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对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9-04-16王位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神经节脑组织血肿

王位坐, 庄 媛, 张 峰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神经外科, 辽宁 沈阳, 110032; 2. 辽宁省金秋医院 心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32)

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能够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保护周围脑组织。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以及手术技术的成熟,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创伤越来越小,但患者术后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应激反应,易引发继发性脑损伤,导致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1]。神经节苷脂是临床上常用的含唾液酸的神经鞘脂,属于神经类营养药物,可促进突触结构形成、轴突生长,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2]。研究[3]报道,神经节苷脂可调节神经、炎症因子,还具有抗氧化功能。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30例为对照组, 2017年1—12月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30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 ① 均经头CT确定出血部位; ② 发病后48 h内经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③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④ 年龄≤80岁; ⑤ 首次行颅脑手术治疗者; ⑥ 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 ⑦ 出血量<60 mL; ⑧ 无脑疝症状,无外伤或感染原因。排除标准: ① 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引发的出血; ② 合并恶性肿瘤或恶病质; ③ 脑梗死、癫痫者; ④ 血液、免疫系统严重疾病; ⑤ 脑出血已造成出血点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性坏死; ⑥ 危重患者; ⑦ 智力障碍者、既往精神病史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 入院后进行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手术指征。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头偏向健侧,根据出血部位及穿刺部位应用塑形枕固定头部位置。行CT-MARK定位,使用55 mm颅内血肿穿刺针沿选定的穿刺点穿刺入颅内血肿腔,抽出暗红色陈旧血液及碎凝血块,引流管夹闭6 h后开放,术后第1天沿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5万U, 2次/d。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甘露醇降颅压(20%甘露醇、呋塞米)、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应激性溃疡(泮托拉唑)等治疗。复查头CT, 当血肿清除率达到85%时可拔管(一般3~5 d)。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手术及术后处理同对照组,并且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 mg/d, 静脉给药),共治疗14 d。

表1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炎症因子水平: 术前及术后15 d, 抽取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5 mL, 以3 000转/min 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测定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hs-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IL-6、NS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均由本院检验科采用日立 76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所有步骤严格参照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1.3.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术前及术后14、28 d,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包括意识水平、视野、凝视、面瘫、上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总分0~45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缺损越严重。28 d后根据NIHSS评分变化进行疗效评定,分为优(91%~100%)、良(46%~<91%)、中(19%~<46%)、差(<19%)共4个等级。以优+良计算总有效率。

1.3.3 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2组住院时间。统计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发生情况。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基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术前、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组术前的hs-CRP、IL-6、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28 d后上述3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前、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 IL-6: 白细胞介素-6; 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

2组术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8 d的NHISS评分显著下降(P<0.05),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4.27±2.21) d,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32±3.49) d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4。

2.4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3例,消化道出血2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例(恶心1例,头晕1例,程度轻微,未经特殊处理),发生率23.33%(7/30)。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4例,消化道出血3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例(头晕1例,嗜睡1例,未经特殊处理),发生率33.33%(10/30)。2组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颅内血肿清除术可减轻血肿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以及毒性代谢产物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损害。颅内血肿可诱发轴突与神经细胞急性坏死,且具有不可逆的特点[4], 加之后续炎症损伤、氧化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线粒体受损等因素的影响[5],易导致部分神经功能的彻底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6]显示, 30%的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可出现持续性神经功能恶化。研究[7]报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疗效与出血病灶及周围组织炎性因子有密切的关系。

IL-6、hs-CRP 是反映炎性反应的特异性指标,IL-6是比较常见的炎症因子,其大量释放进入循环能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对脑及神经产生毒害作用[8]。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激活炎症反应,可引发继发性脑损伤,在颅内血肿患者中显著增高,且与神经功能呈显著相关性。NSE是一种在糖酵解途径发挥重要作用的烯醇化酶,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可直接反映神经损伤的程度。当脑组织发生损伤后, NSE被释放入血,呈显著升高的水平[9]。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的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hs-CRP、IL-6、NSE水平显著低于单纯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P<0.05),提示神经节苷脂能够显著降低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与邓思高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神经节苷脂是脑细胞修复剂,可参与促进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和促进神经组织再生。动物实验[11]显示,神经节苷脂注入脑组织后,会使神经源核膜结构相对兴起,胶质细胞排列相对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神经节苷脂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可能与其提高脑局部血流量、修复受损神经元、减轻炎症反应有关[12]。神经节苷脂可通过血脑屏障顺利嵌入神经细胞膜中,维护神经细胞膜内Na2+-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减少NSE的释放,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活性以及神经元兴奋性,有效减轻神经系统的水肿状况,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13]。通过术后连续给药,血肿周围缺血组织神经节苷脂的药物浓度增大,能够抑制继发性损伤性因子的形成。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神经节苷脂辅助治疗的患者术后28 d的NIHSS评分较低,临床疗效较高,住院时间显著较短(P<0.05), 这可能与神经节苷脂减轻了脑组织炎症反应水平有关。研究[14]报道,神经节苷脂还能够抗自由基及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有效避免后期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而且其还可预防酸中毒现象,减缓神经细胞的死亡速度,增强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有效促进轴突生长、突触生成及神经电活动的恢复。神经节苷脂并未增高患者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较为安全。

猜你喜欢

神经节脑组织血肿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