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皮试方法假阳性率的比较与分析
2019-04-16刘琴
刘 琴
(连云港市市立东方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42)
抗生素类药物是临床诊疗工作的常用药物,为保证用药安全,需要对患者进行皮试,确定患者对抗生素类药物是否存在过敏现象,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为后续的诊疗方案和方法确定奠定基础。针刺皮试方法是传统的皮试方法,但是由于皮试过程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疼痛感,很多患者会对皮试产生抵触情绪,也会对临床抗生素类药物的安全应用产生负面影响。为缓解患者对于皮试的不良情绪,皮试仪被研发和应用于临床领域,但是此种皮试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为探讨针刺皮试和皮试仪两种皮试方法的临床实用性,需要针对其假阳性率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患者众多,本次研究过程选取门诊收治需要输液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4例,女性386例,平均年龄(36.2±6.8)岁,患病类型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肌炎、阑尾炎等,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60岁;②不明确抗生素类药物既往过敏史;③患者自愿参与研究过程;④经过门诊医生确认无需住院,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1]。排除标准:④患者年龄≤18岁、≥60岁;⑤患者对皮试过程存在抵触和畏惧心理,不愿参与和配合研究过程;⑥患者病情较为复杂,需要住院开展后续治疗活动。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同批次青霉素钠药物(生产厂家: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67324)。Ⅰ组患者应用针刺皮试方法,药物配置成1000U/ml溶液,在患者前臂皮下注射0.1ml,20min后观察患者的皮试表现,如果患者皮试测试呈现阳性,则进行生理盐水对比试验,确定皮试青霉素阳性是否存在假阳性情况。Ⅱ组患者应用皮试仪皮试方法,将患者的前臂用注射用水进行擦洗,在皮试仪的两个电极上各滴皮试试剂0.1mL,并将两个电极绑在患者的受试部位上,启动皮试仪,皮试仪开始运行5min后观察结果,如果测试结果为阳性则停止试验,如果测试结果为阴性继续观察5min,对皮试测试结果呈现阳性的患者进行生理盐水对比试验,确定患者的皮试结果是否存在假阳情况。
1.3 评定标准
患者皮试试验区域不存在充血、丘疹或者压痕现象则表示试验结果为阴性;患者的皮试试验区域皮肤存在明显的荨麻疹或者小丘疹现象,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者皮肤出现大丘疹、风团现象,部分患者出现局部刺痛现象,则可确定为皮试结果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数据计算和分析方式确定患者皮试结果阳性人数、阳性率、假阳性人数、假阳性率,对两组患者皮试结果的假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假阳性率越高则证明安全性越低。
2 结 果
Ⅰ组和Ⅱ组两组患者均有300例患者,其中呈现青霉素药物阳性的人数分别为33例和29例,分别对皮试测试阳性的患者进行生理盐水的对比性试验,Ⅰ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假阳性反应,Ⅱ组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假阳性反应,应用针刺皮试方法的Ⅰ组患者假阳性率为12.12%,应用皮试仪皮试方法的Ⅱ组患者假阳性率为24.13%,Ⅱ组患者的假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患者,证明针刺皮试方法的准确率相对较高,皮试方法更为安全有效。具体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n 阳性人数 阳性率 假阳性人数 假阳性率Ⅰ组 300 33 11% 4 12.12%Ⅱ组 300 29 9.67% 7 24.13%
3 讨 论
由于传统皮试方法具有针刺疼痛的局限,导致很多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都会出现“谈皮试色变”的情况,基于针刺皮试方法的应用劣势,皮试仪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皮试仪高效便捷的操作方式,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伴随皮试仪应用频率的不断提升,也发现其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皮试假阳现象,给临床诊疗活动造成较大安全隐患,也会对医生诊疗方案的用药确定造成严重影响,影响皮试的准确率[2]。
通过本次研究过程显示,针刺皮试方法虽然有疼痛感明显、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但是患者皮试假阳性率却明显较低,应用针刺皮试方法的Ⅰ组患者,其假阳性率为12.12%,低于应用皮试仪的Ⅱ组患者,针刺皮试方法的准确率相对较高。由于皮试仪皮试方法虽然假阳性率相对较高,但是在儿科等科室的诊疗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应用皮试仪能够明显降低儿童患者的疼痛感,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也能够及时停止试验活动,降低儿童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由于临床皮试试验阳性的患者相对较少,为保证皮试方法的准确性,可以对皮试仪皮试呈现阳性的患者进行复核性试验,保证用药安全,同时提升皮试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针刺皮试方法虽然存在疼痛感明显、等待时间长等弊端,但是其皮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为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务工作应当积极倡导针刺皮试方法的应用,为后续医疗活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