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法治思维浅谈

2019-04-15杨雄

世界家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高校教师

杨雄

摘要:当下我国社会法治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法治思维作为一种以法律方法指引人思考和行动的行为方式其重要性也愈发显著。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其法治思维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而且影响着大学群体整体的法治精神的养成与法治思维的水准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故而当下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的养成与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治思维;法律方法

1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思维

思維,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与探索的过程,是凭借语言与其他手段对事物的外表与本质进行一定的概括并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指导自身行为的思考方式,是人类认知的高级形式。如何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思维,笔者浅析如下。

1.1 法治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良善完备的法律体系之上的思维

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正式形成。我国完备良善的法律体系为公民依靠法律指导纠纷的解决,依照法律指引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依照法律预测自身行为的后果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文本的基础性保障。公民自发的以法律规制的内容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针,即自发的以较为完备良善的法律对行为活动的规制指引作为自身思考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此为法治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

1.2 法治思维须建立在以法治作为社会主导的运作模式之上

只有当某种思维模式在人群中形成固定的、主流的思维习惯和框架,才能成为人们的主体思维结构。法治思维不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占主要多数的公民所共同具备的一种以法律文本所倡导行为模式为导引的思考和决策自身行为的思维方式。并且这种为多数主体所认可和采纳的思维方式须建立在良善的法治实施之上,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崇尚和推行法治,以法治作为社会生活运行的主导模式。

1.3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思维是一种全面认同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思维模式

法治这种治国方略,代表着依法办事的社会生活方式、承载着理想的社会秩序追求、内含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等基本的法律价值和理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当下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内涵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这一时期的法治思维处处体现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价值与理念追求,是一种贯彻与体现着法律至高无上,国家民主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依法文明行政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公民自觉守法、用法、维护法律尊严与权威的一种社会主导性的法治化的文明思维模式。

2 高校教师坚持法治思维的积极作用

2.1 高校教师坚持法治思维对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教师个人生活和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纠纷也愈来愈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高校教师坚持法治思维的作用也愈发显著。虽然普通高校教师群体无法向专业的法律职业者一样专业而全面地掌握法律知识,但一个以法治化的思维方式作为行动指南的高校教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与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总是能站在法律的角度上观察与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使其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业务素质得以提升。坚持法治思维的高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授将法律的方法和法治化的思维模式溶于课堂讲学的内容之中,从而间接地使接受教学的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思维得以养成和提升。事实上,法治思维的水平也是高校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思维的水平的提升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其业务素质和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2.2 高校教师坚持法治思维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离不开法治思维。高校教师群体使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学历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使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加强法治宣传与教育,帮助和引导其建立较为完善的法治思维模式,这一群体才能更出色地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法治建设使命。

在过去的多年,相对来说我们非常重视法律规则及其体系的建构,然而对法治思维的研究与训练不够重视,以至于在有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后,出现了一些人(甚至包括一些法律人)不能很好地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的现象。纵使法律体系再怎么完善,如果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和社会大众没有具备与之匹配的法治思维,那么合理而良善的法律制度便得不到应然的运用与遵守,社会公众也无法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以及法律条文背后的法治的目的与价值追求。故而对社会公众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就尤为必要,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所以坚持法治思维的高校教师群体在培养大学生人才时能够十分便利的将法治化的思维模式与法律的方法传递给他们,从而对我国的法治进程的推进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高校教师作为我国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中流砥柱,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身处于当下倡导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而言自然远远不够。具备较为完善的法治化思维模式与法律知识对当下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群体的法治思维呢?笔者认为应当才能够如下方面着手较为适宜。

3.1 高校教师群体应当学习和掌握一定程度必要的法律知识

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既是高校教师形成法治思维的基础性要求同时也是这一群体进行大学教育工作与处理自身社会生活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一部分是关于法律原理的知识。单单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明文规定的知识和单单掌握法律的原理性知识这两种做法都是不足的、片面的。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条文类法律知识能够帮助人解决现实遇到的法律难题,掌握一定量的法律原理性知识则能够帮助人理解立法者的目的、法律所追求和体现的价值以及法律的思维模式。而掌握上述类型的法律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譬如学习法律类著作和读本、欣赏普法类影视作品以及参与旁听庭审等方式进行。

3.2 高校教师应当逐渐养成法治化思维模式

学不应仅仅追求于内化于心,同样应当追求外化于行,法治思维的培养同样如此。高校教师不必追求同专业的法律职业者一样专业化的运用法律、掌握运用法律的专业水准,但也应当掌握相对较高的法治化的行为模式。如此方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正确、积极的运用法律思考并指导自身解决问题的法治化思维模式和方法传递给其执教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真正体现出法治思维的培养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价值所在。具而言之,生活中,做到“遇到困难找法律”、“化解矛盾靠法律”;工作中,“以身作则依法律”、“学生工作依法理”。

3.3 培养法治思维还应当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之中

法治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法治实践的训练和培养,只有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法律、法治实践的活动之中内化于心的法律方法和思维模式才能逐渐形成为一种自觉和自发的法治化思维习惯,法治思维才能真正形成。而这种具体的法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参与旁听庭审、参与听证会、参与基层民主活动、积极为法律法规的制定建言献策、积极正确行使公民法律监督权等途径,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培养、训练、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陈金钊.法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金钊.高度重视法治思维的作用[J].环球法律评论,2014(01).

[4] 黄文艺.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