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2019-04-15王晓燕孙睿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融合发展创新创业

王晓燕 孙睿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不断掀起创业热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进入由点到面的全面升级发展阶段。高校应以立德树人、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核心目标,强化校内外专业队伍建设,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创建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的“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搭建全方位实践支撑平台,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多元平台与校外多方合作平台的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快速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实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融合发展;实践模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等七大战略,这些战略离不开行业产业,更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参与。201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一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创新创业进入由点到面的发展阶段。高校应顺应趋势,构建更加高端、普惠、开放、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尽快响应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行业产业,改进专业结构,拓展学科领域,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毕业生总人数以2到5个百分点逐年增长。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为834万人,比2018年增加1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在当前就业创业工作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创业不断掀起热潮。据各地各高校公布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90%大学生考虑过创业,其中26%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同比上升8%,3.8%的在校大学生有明确创业预期。2018年河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达到13458人,其中毕业生创业人数为4919人。大学生有热情和创造力,但仍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实际上,并非人人都要去创业,而创业者敢想敢创的精神以及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体大学生都可以学习获益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向联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且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组织。

国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成熟,各个院校各有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套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美国大学倡导以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为途径,通过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和学位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跨越不同学科的课程、辅修专业、主要专业、证书项目和强调实际操作学习的教育项目,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新和创业。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凸显各种问题

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建设层次不完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课程专业性不够强;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双创业务培训和双创教育模式改革激励机制欠缺;双创教育定位不准确,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度不高;实践平台欠缺,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教育体系亟待完善;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育效果呈现周期较长的社会工程,高校创业教育不能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而应为青年学生注入“创业遗传代码”,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通过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提供多方位的、多层次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全方位来分析研究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速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渠道搭建教育实施平台,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为指导思想,着力于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业教育既不是一门单纯的教学课程,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一项相对复杂的、教育效果呈现周期较长的社会工程,包括意识激发、理论传授、模拟演练、实操实践等多个核心环节。

(一)全面开展“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具备创业知识为基础,以提高职业素养为途径,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要避免以“创办企业”、“培养老板”等窄化内涵、扭曲本質的错误观念为指导方针和采取“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要在高校中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覆盖式的双创教育态势,达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着力“嵌入型”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共同缺点就是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与各学科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只有将创新精神贯彻到每一节专业课中,将创业思想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嵌入式”教学改革,针对不同学科研发专业创业课,才能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捆携式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覆盖”和“个性化”的目标。在双创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应着力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搭建工学结合、以做促学的、做学结合的“实践导向”教育培养体系。

(三)解析如何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专业特长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应分层次开展,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基于创新的创业是我们鼓励的高层次创业,要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如何分层分级进行双创教育,包括面向所有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和创新意识引领,结合学科专业的专业领域双创培训,对于有创业要求学生的较高水平的创业指导以及对于毕业生创业的服务工作。

(四)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针对现在推出的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研究其共同点和差异性,总结优势,发现问题和不足,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让更多更好地资源为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还处于起步状态,各个高校都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未有成熟的系统方案和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参照。在行业内或区域内也未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的局面。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跨领域交叉培养人才机制。

双创教育作为“广谱式”教育,旨在培养和提升所有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各院系达成共识、多学科参与、共同制定方案。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破解院系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固有的壁垒。

(二)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克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过程中的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必须站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高度,从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入手,重新解构专业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要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具体的内容,将其细化到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三)如何体现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就要考虑如何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打造跨专业、多维度、全方位的培养覆盖模式。以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为原则,开展有针对性、有创新性、有时效性的教育培训。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形式上的全员覆盖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全流程、全方位覆盖。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素养与职业规划、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学科前沿介绍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群。

(四)如何制定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

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引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高度重视多学科的交叉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每门课程可以由两个来自不同的学科老师联合授课,学生团队也可以来自不同专业。高校可以强调文理、工商联、艺术的联合。着重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融合,在本学科专业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应重视公共空间的打造,通过在空间设计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更加便利,可以让不同领域的人实现不同的合作,就能产生不同的市场机会。

(二)大力推动师资队伍多元化

增加高校教师与专职教授、客座教授、普通职员的流动交流学习,使更多具有真实从业经验的人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针对高校教师缺乏行业经验,缺乏创业经历的情况,应该鼓励高校教师与产业人员、行业精英更多交流,邀请既有创业经验又能授课的专家介入创新创业教育。

要加强高校对創新创业师资的拓展培训。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培训、轮训、交流和体验等活动。达到加强教师的创业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创业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目的。高校应积极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请进来走出去,拓宽国际化视野。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创业精英进校园,对教师开展全方位培训,包括企业项目实战和模拟创业体验等是实践课程,同时周期性地进行本专业最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培训以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地方科技园等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为教师提供指导学生实践的平台,使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不断提升。

利用互联网和环境下的信息化技术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秀教师队伍,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与课程建设

高校首先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指导类课程。譬如,开设“创业基础”等入门级课程,“市场营销”、“创业融资”等进阶级课程。高校还应依托某一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创业开设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采用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开发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共享的。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有机融合。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隐形课程”来影响学生。高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显性课程,也要注意通过隐形课程把创新创业文化,特别是创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树立创新创业模范典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四)不断改进创业教育效果评估

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效果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的满意程度,教师的自我评价等。创业率并不是评估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核心要素。在马里兰大学,选修过创业课程的硕士生中,30%会去创业,30%加入初创公司,40%在现有企业从事创新创业工作,比如所在公司有新的产品要推向市场。但本科生的创业项目是非常少的,虽然很多本科生学习热情很高,希望尽早接触创业文化。斯坦福商学院介绍创业教育的愿意和目标时,提到三点:改变生活(change lives),改变机构(change organizations),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在旧金山大学,我们同样看到改变世界(change the world)这样的标语。风物长宜放眼量,创新创业教育要追求长久的精神底蕴。

(五)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和保障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引导,不断拓展融资渠道。鼓励高校以吸引风投基金、创设校友专项基金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切实的资金保障。加强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和助推力度。同时也要加强高校主动出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力度。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则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实现共赢。国内一流高校应向世界一流高校看齐,同时加大国内一流高校对于其他高校的帮扶力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五、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提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教学形式深受欢迎,它不但能拓展教学时空,还可以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共享。高校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随着智慧学校的建设,开创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在“互联网+”背景下,在当前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高校必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谢红;《现代职业教育》,2018-11-28

[2] 于美军,张金波,吕鹏举.“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探析[J].才智,2017(26):132-132.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8-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融合发展创新创业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