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应用价值

2019-04-15牛晓燕

西藏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脑性康复训练康复

牛晓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洛阳 471001

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出现非进行性大脑损伤,从而造成患儿运动功能存在一定障碍的疾病[1]。脑性瘫痪患儿患病位置为脑部,但其症状多体现于四肢运动及行为之上,包括身体僵直、运动量低、反应迟缓、无故哭闹、斜视、癫痫等等,部分脑性瘫痪患儿伴有智力缺损及感官障碍[2]。针对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是改善患儿各项症状的有效措施,从而提升患儿平衡、语言、运动等功能,并起到预防脑性瘫痪患儿肢体畸形的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所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74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n=37)与对照组(n=37)。其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1例。患儿最小年龄1周岁,最大年龄6周岁,中位年龄(3.7±1.8)周岁。有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33例、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21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15例、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5例。对比分析2组脑性瘫痪患儿年龄、性别、脑性瘫痪亚型、病情等临床资料,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研究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性瘫痪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患儿治疗工作,并对患儿家长进行用药指导。

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饮食护理。因脑性瘫痪患儿运动量低于正常儿童,其日常热量消耗较低,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需格外注意,控制患儿日均热量摄取总量,并注重饮食上保持营养均衡,并增加患儿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补充,提高患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脑性瘫痪骨折风险较高,为提高患儿骨密度,护理人员可给予患儿钙元素及维生素D补充,从而避免患儿因肌张力过高而出现骨折问题。

其二,躯干护理。护理人员取患儿仰卧位,轻轻屈曲患儿腿部,并沿患儿髂前上嵴位置向下方缓缓施力,帮助患儿逐渐抬起髋部。先期康复训练需注意力度,避免患儿因训练负荷过大而受伤,随着患儿训练时间的延长,患儿躯干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可逐渐增加髂前上嵴阻力,有助于患儿对髋关节、躯干及臀部的控制。

其三,坐姿训练。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力不足,因此其坐姿保持时间较短,在训练中,护理人员可采用坐姿控制康复性训练帮助患儿提升其平衡力与控制力。护理人员取患儿端坐位,患儿双臂自然下垂,引导患儿伸展脊椎,上半身略向前倾。随即护理人员用玩具吸引患儿注意力,并从不同角度将玩具置于患儿身前或身侧,要求患儿抓取,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患儿端坐姿,并引导患儿在抓取玩具时注意控制自身平衡。

1.3 观察指标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临床效果采用《GMFM88项量表》予以检测,分数越高表明患儿肢体协调能力越好[3]。患儿家长满意度采用院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总分20分,十分满意:16~20分;一般满意:12~16分;不满意:0~12分。总满意 = 十分满意 + 一般满意[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本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GMFM88项量表评分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性瘫痪患儿GMFM88项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GMFM88项量表评分比较[分]

2.2 脑性瘫痪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中枢神经障碍疾病之一,患儿因脑部损伤而出现肢体控制性较差,其运动系统功能与健康儿童相比有所差异,临床中脑瘫患儿尚无法治愈,但可通过康复训练使其恢复部分运动系统功能,尤其是针对姿势异常、语言障碍、平衡能力差的患儿,基本可通过康复训练予以矫正[5-7]。早期康复训练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系统功能的首选方式,相关学术研究显示,患儿越早接受康复式训练,其临床恢复效果越好,年龄较小的患儿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患儿部分姿势、运动习惯尚未形成,仍具有调整和引导的空间,代偿能力较高。但是,在康复性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保障患儿的安全,避免脑性瘫痪患儿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护理风险,尤其是针对部分身体控制能力及平衡力较差的脑性瘫痪患儿,可采用被动式训练方式,防止患儿在训练中发生意外。另外,针对部分癫痫患儿,护理人员对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患儿突发癫痫后的正确处理方式,并要求家长能够遵医嘱给予患儿抗癫痫药物,以减少患儿癫痫发作率。齐许红、韩晶晶等人对36例脑瘫患儿实施对比分析研究[8],其中常规组未进行系统性功能康复训练,康复组对患儿早期予以康复性训练,对其康复训练6个月及12个月患儿运动能力予以对比,其结果显示,康复组康复训练6个月后,患儿运动功能评分为(45.19±4.94)分、康复训练12个月后患儿评分为(55.28±5.67)分;常规组患儿6个月后评分(35.22±4.19)分,12个月为后(38.94±5.86)分,组间对比康复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上述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护理后3个月2组无显著差异,护理后半年及一年实验组GMFM88项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对患儿身体发育及运动习惯改善有所帮助。

综合上述研究,本研究证实通过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儿恢复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脑性康复训练康复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