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4-15殷明燕张冬梅
殷明燕,张冬梅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 焦作 454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患者自身冠状动脉受阻、闭塞,使得心内血流被阻断,进而导致局部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临床症状[1]。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该病具有病情严重、发病急、疾病发展迅速等特点,严重影响到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及早诊断、治疗和护理有助于减少死亡率,改善其预后效果[3]。近年来,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护理模式越来越多,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是循证护理,该模式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及系统性等特点,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4]。本研究对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分别采取循证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现对二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1~68岁、平均(51.32±5.98)岁,患病时间3个月~7年、平均(1.53±0.75)年;研究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3~69岁、平均(51.36±5.97)岁,患病时间4个月~6年、平均(1.65±0.69)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患病时间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5]:1)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18~80岁;3)经过诊断后被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除标准[6]:1)年龄在80岁以上;2)伴有内科其他重症疾病患者;3)存在恶性肿瘤患者;4)拒绝参与本次试验患者;5)中途选择退出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并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抢救护理。
研究组行循证护理模式。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根据权威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丰富护理工作内容,以便更好地实施循证护理。在患者入院后,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组建循证护理小组,让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要点及护理知识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对策,不断完善护理内容,以此提高护理工作质量[7]。2)提出循证护理问题:在给予患者入院治疗后,由护理人员评估患者具体疾病发展状况,对个体差异进行正确区分,与此同时,联合患者实际需求,提出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相关问题。除此之外,由护理人员将基础工作做好,以患者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护理服务方案进行明确,并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服务。3)对循证护理支持性数据进行寻找:以患者疾病变化状况为依据,联合循证护理问题,通过计算机从多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从客观角度准确评价循证护理依据,小组间共同讨论,并对循证护理执行状况进行总结,与此同时,评价相关内容,从而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准确定义。若发现异常状况,立即调整护理对策。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内容[8]:1)心理护理干预。因为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发病急,使得患者出现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建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与患者交朋友,缩短护患间距离;对患者心理动态变化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患者心理情绪,尽量将负面情绪消除,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自信心。2)疼痛护理干预。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与此同时,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若患者疼痛显著,则给予患者相应的镇痛药物,以此减轻患者痛苦程度,避免血压变化显著、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早给予患者吸氧,根据医生嘱咐予以患者静脉滴注或者口服硝酸甘油,以此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患者吗啡药物,给药方式:皮下注射。3)室内早搏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电图及监护仪等设备,由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及疾病发展状况,尤其是患者心律及心率等。与此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心电图变化状况,并对患者单位时间内早搏变化状况进行观察,判断其是否发生性质变化,以便更好地开展后期治疗。其次,将与疾病抢救有关的设备准备好,包括抢救车、注射泵及除颤仪等,此外,准备好利多卡因、可达龙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患者产生心律失常则立即采取抢救对策,确保患者生命安全。4)发热护理干预。护理期间,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发热诱发因素,将患者不良情绪消除,确保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与此同时,对患者血象变化状况及体温变化状况密切观察,每日在规定时间内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感染现象的发生,如果患者产生发热现象,则给予患者物理降温方式或者药物降温对策。5)饮食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患病期间,按照少食多餐原则开展饮食,以患者疾病发展状况为依据,逐步向半流质食物过渡,告知患者尽量食用纤维含量多、热量高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严禁患者食用刺激性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告知患者多喝水,确保大便通畅。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按文献[9]方法,总分值100分:80~100分为十分满意;60~79分为较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3,P=0.041),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2),见表2。
表2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2.3 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分组n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对照组3718.03±0.295.38±0.62研究组3710.26±0.522.24±2.12t92.27810.052P0.0000.00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由于上述因素使得局部心肌坏死、血流受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循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对策,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联合患者病情实际发展状况及临床护理经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10]。此外,在给予患者循证护理期间,尽量满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工作。
本次研究中,在患者入院之后,不仅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同时采取循证护理对策,首先,对循证问题进行明确,循证问题以疾病引发因素、临床特征及并发症控制等为主;其次,查找循证依据,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相关文献,确保护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落实循证护理对策,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及室内早搏护理等,从多个角度对患者疾病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开展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21.62%,研究组是5.4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过发热护理、室内早搏护理后,发热、感染及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1.89%,与对照组的79.41%相比更高,由此可见,循证护理模式更符合患者服务需求,让患者更加满意护理工作,而且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研究组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均较对照组更低,由此可见,循证护理模式能够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期间,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让患者更加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满意护理工作,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