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缓释肥在玉米简化栽培中的效果
2019-04-15周茂林冯定明蒋志成田红琳周汝平文思帆苟茂海
周茂林,冯定明,蒋志成*,田红琳,李 鸿,周汝平,文思帆,苟茂海
(1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 2 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重庆 400060;3 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2660)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物产量高,需肥量大,不同时期需肥差异也明显,生产上往往依靠底肥加多次追肥满足其生长需求[1]。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匮乏,生产管理粗放,盲目大量追施化肥、偏施氮肥现象普遍,一般氮肥利用率30%~35%、磷肥10%~25%、钾肥35%~50%[2],并逐年降低,增产不增收,且引起土壤板结、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严重破坏土壤养分平衡,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3]。探索新型适用轻简化技术措施成为当前生产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缓释肥筛选试验,以期为玉米轻简、高效一次性施肥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铜梁区侣俸镇,29°51′41″N,105°59′53″E,海拔311 m。丘陵地貌,土地较平整,土质黄壤,肥力中等偏上。试验地0~30 cm耕层土壤理化性状见表1。
表1 试验地0~30 cm耕层土壤理化性状
1.2 试验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渝单30,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选育,为重庆市主推品种。试验用缓释肥及其用量如表2。所有肥料均购自重庆农资市场。
表2 试验用缓释肥名称及用量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行区,行长10 m,行距1 m,小区面积40 m2,密度48 000株/公顷,四周设保护行4行,直播(种肥分开)。8种缓释肥按300 kg/hm2纯N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对照(常规施肥)施用鄂中复合肥50 kg/hm2作底肥,其余N肥以尿素作追肥3次施入。田间管理与当地生产相当。
1.4 调查项目和数据处理
调查玉米的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包括抗病性、抗倒性、穗、粒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及产量。试验数据分析采用Excel、DPS等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缓释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调查表明,8种缓释肥对玉米苗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生长速度、叶色、株高都不及对照,特别是叶色,在8叶全展时,一次性缓释肥均表现不同程度叶色偏淡(绿、淡绿),而对照叶色浓绿(表3)。说明缓释肥肥效释放缓慢、稳定,导致前期肥料在土壤扩散到苗根部时间长,不及常规施肥的尿素快,容易导致玉米生长前期脱肥。使用时应考虑适当混施速效化肥,弥补前期生长不足。
表3 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叶色比较
续表3
处理株数3叶全展期8叶全展期12叶全展期浓绿绿色浅绿黄绿黄浓绿绿色浅绿黄绿黄浓绿绿色浅绿黄绿黄九禾20020000131411153200金沃裕20020000031052137000西洋红20020000031151135200桂湖20020000018110162200
2.2 缓释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缓释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缓释肥间株高、穗长、穗粗、百粒重等存在差异。沃夫特、桂湖、金沃裕3种施肥处理下,株高低于对照,西洋红、桂湖、九禾施肥处理下穗长明显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百粒重除缓释肥桂湖外,其余均高于对照。
表4 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构成比较
2.3 缓释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玉米品种渝单30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有显著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比对照增产的缓释肥处理有3个,分别是沃夫特8641.5 kg/hm2(比CK增产11.03%)、百事达8439 kg/hm2(比CK增产8.43%)、史丹利8082 kg/hm2(比CK增产3.84%),其余肥料均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0.20%~7.70%)。
表5 不同缓释肥处理下产量比较
2.4 缓释肥对玉米抗性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本试验中除桂湖与西洋红缓释肥处理轻感纹枯病外,其他施肥处理未感病虫害,说明病虫害的发生与施缓释肥或常规施肥关系不显著。本试验中,桂湖与西洋红处理的纹枯病可能是受前茬作物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中,施用沃夫特、百事达、史丹利缓释肥与对照均能使幼苗强壮整齐,提高玉米产量。其中,沃夫特产量最高,百事达产量居第二位,史丹利产量居第三位,表明这3种缓释肥不仅能简化施肥程序,产量还能得到提升,说明在当前玉米销售价格下降、农村劳动力匮乏的条件下,采用优良缓释肥作轻简栽培一次性施肥,能很好地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实现玉米简化、高产和高效栽培的目的,这与田红琳等研究结果一致[5]。该结论丰富了重庆地区玉米轻简栽培理论,对指导与本试验相近生态地域、相同肥力水平下的玉米生产具有极大的参考性。重庆是丘陵山区,生态气候条件差别较大,本试验所选材料比较单一,下一步将采用多点、多年、多品种的深入研究,使结果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