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控栽培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019-04-15朱林
朱 林
(黑龙江省海伦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海伦 152300)
化控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在作物栽培中。通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系统的平衡和物质代谢,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确保优质高产。大豆采用化控栽培,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保持适宜长势;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调节花的性型,提高有效花率;调整花期,提高结荚率,从而提高大豆产量[1]。
常用的大豆化控栽培技术主要有:在大豆苗期和始花期施用稀土微肥,达到提高大豆产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作用;在大豆分枝到初花期施用多效唑,预防倒伏;在大豆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施用1次亚硫酸氢钠和三碘苯甲酸,降低植株呼吸强度,减少干物质消耗,促进叶芽发育;在大豆盛花至结荚期施用增产灵,使单株开花数增加20%,减少花荚脱落,增加大豆产量。目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在于如何解决前期徒长、落花落荚以及后期倒伏,提高产量等问题。化控栽培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些技术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生产中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2]。为探讨化控栽培技术对大豆生长发育[3~5]、大豆产量[6]、大豆品质以及抗逆性[7,8]的影响,本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初花期叶面喷施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分析化控剂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大豆品种为合丰-50,植物生长调节剂为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烯效唑(S3307)。
1.2 试验设计
采用大田栽培,试验地前茬为玉米,2018年4月30日机械播种,密度为30.03万株/公顷。试验设置3个处理:喷施清水CK;喷施DTA-6,浓度55 mg/L;喷施S3307,浓度50 mg/L。均在初花期叶面喷施1次。试验区域为6行区,行长5 m,行距0.5 m,区间留过道1 m,每个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在生育期间适时除草和防虫。
1.3 调查项目和方法
各小区均随机选择具有代表性植株10株,从形态学上部至下部计算,将植株分为上部(1至6节)、中部(7至12节)、下部(13至20节)。喷药后30 d取样,统计中部和上部的单株瘪荚数、总荚数、粒数和小区产量。大豆成熟期考种测产。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控剂对大豆中上部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喷施了S3307后,植株上部和中部的单株总荚数分别增加了1.22和2.38荚,粒数分别增加了2.82和4.22粒,粒重分别增加了1.02和4.22 g;同时瘪荚数显著减少;喷施DTA-6后,单株总荚数分别增加了1.32和1.44荚,粒数分别增加了3.98和2.46粒,粒重分别增加了1.36和1.06 g,但是上部的瘪荚数和对照组基本持平,下部的瘪荚数比对照组高(表1)。
表1 不同处理的大豆中上部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2.2 化控剂对大豆不同部位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上部和中部是生产大豆的主要部位,下部大豆产量比例极低。在大豆初花期喷施DTA-6和S3307后,处理间总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16.3)。其中大豆上部产量以喷施55 mg/L DTA-6效果最佳,达到2500.12 kg/hm2,占总产量的45.78%,较CK增加379.46 kg/hm2,增产15.18%,达到极显著水平;喷施50 mg/L S3307处理的产量为2350.22 kg/hm2,占总产量的44.67%,较CK增加229.56 kg/hm2,增产9.77%,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中部产量以喷施50 mg/L S3307效果最佳,其产量达到1900.46 kg/hm2,占总产量的36.12%,较CK增加219.82 kg/hm2,增产11.57%,达到极显著水平;喷施55 mg/L DTA-6处理的产量为1860.30 kg/hm2,占总产量的34.07%,较CK增加179.66 kg/hm2,增产9.66%。
表2 不同处理的大豆不同部位产量比较
3 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喷施55 mg/L DTA-6效果最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化控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进行内部调控,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改善群体结构,从而改善大豆的田间布局,使大豆抗逆性增强,提高大豆产量并改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