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做事

2019-04-14刘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归类素养儿童

刘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目标主要有三种基本实践方式,即“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其中“梳理与探究”是首次明确提出的,旨在“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作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的语文实践方式,“梳理与探究”在小学语文领域是否需要?是否可行?其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何在?本文尝试展开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摆脱儿童机械做题的现实困境

“梳理与探究”虽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的语文实践方式,却并非全新事物。在小学,每学期新课结束之后,教师常常安排两三周时间进行梳理与复习,目的是巩固、强化课本中的知识点,迎接期末考试。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复习大多这样进行:教师先按照课文顺序梳理讲解,学生听记;然后学生抄默背做,分类练习;教师再提供各种试卷,学生刷题;教师讲评试卷,学生订正。这样的复习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是一种以知识为本、训练为主的做题式复习,强调教材中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训练,是“学科事实覆盖型”的学习。第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絕对主导地位,面面俱到地布置各种训练任务,而学生只能听从指令不断做题。第三,这些指向应试的枯燥复习、重复操练,熟悉答题套路,让学生变成了刷题的机器。即便如此辛苦,学生在复习中所获得的大多是具体、零散、固定的,只适用于考试的“惰性知识”,没有形成可内生、可迁移、可应用的,能够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情境的结构化认知系统。

为了走出儿童机械做题、苦不堪言的现实困境,我们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现有八个单元的基础上,尝试建构一个特殊的单元——梳理与探究单元。力图通过这一单元实现三个突破,即突破唯应试、唯知识、唯训练的复习思维;突破教师满堂讲解、学生不停刷题的单一、机械、封闭的训练模式;突破与儿童对立、与实践割裂、与生活疏离的学习现状。我们围绕以素养形成为指向的学科目标,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中,用儿童自己的方式,在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展开梳理、探究活动,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设计真实情境中的梳理与探究

张华教授指出:“学科实践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表达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儿童的语文实践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做事”。那么,“梳理与探究”单元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将教师指挥学生机械“做题”变成支持学生生动“做事”,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做语文的事”。

1.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旨归,定位“梳理与探究”单元的学习目标

“梳理与探究”是指向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它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入并改善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梳理与探究指向主动、个性、探究、建构,指向知识的情境化结构化,也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每一个方面。”那么设置小学“梳理与探究”单元,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将一个学期所学的生字新词、语篇句段等语言材料和言语知识进行结构化,将言语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方法策略,并能在言语实践中动态重组、综合呈现的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在自主、合作梳理与探究的同时,获得思维的提升、文化的滋养以及审美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思考,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为例,结合上册总体目标,我们确定了“梳理与探究”单元的学习要点,也是学生这一单元的“做事”目标:(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自主梳理本册教材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运用要求积累的词语,掌握左右结构汉字的字形特点,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自主梳理、朗读课文,能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3)探究讲故事、演故事的基本方法,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初步学习恰当评价;(4)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2.以教材内容为基点,确定“我们的故事节”的主题情境

做事离不开真实情境。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编写富有特点,全册28篇课文和“我爱阅读”的8篇文本中,故事性文本多达22篇。这些故事生动有趣,适合二年级学生朗读、讲述和表演;同时,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提出复述故事的阶段性要求。基于此,我们设计了“我们的故事节”这一真实的大情境。在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节这一真实场景中,教师和学生一同走进本学期学过的童话、寓言、历史、生活小故事以及优美的儿歌、诗歌,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欣赏有趣生动的情节,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在共同的回顾、整理、创造、表现中,在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活动中,梳理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展示诵读与积累的收获,分享阅读与表达的感受,检测一学期来的语文学习收获,学会合作,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3.以儿童学习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架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

在“我们的故事节”的情境中,我们以简约开放、富有童趣为设计理念,通过两个大任务和五个学习活动,把梳理和探究学习转化成一次快乐的故事之旅,将本册的识字写字、名言诗句积累、阅读理解、朗读讲述、口语交际、说话写话等学习资源有机融合,引导儿童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创编故事,总结丰富多彩的实践策略,在体验、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单元架构图如下:

任务一“打开故事的字词库”主要围绕识字写字、词句积累等重点内容展开梳理和探究活动。活动一“寻找金钥匙”,引导学生用韵语识字、字理识字、事物归类识字、生活识字、查字典识字、猜字等多种识字方法梳理、巩固所学习的生字新词;初步把握左右结构字的字形特点,正确、规范书写字词。活动二“芝麻开门吧”,用游戏闯关的方式,将评价嵌入学习中,检测学生词语句段的诵读、积累和运用的学习成果。

任务二“有趣的故事一起演”围绕教材中的故事文本,完成梳理故事读讲策略,自主运用策略读、讲、演故事等学习任务。活动一“奇妙的锦囊变出来”,引领学生梳理本学期所学到的内容,如借助关键词、图画、线索提示等“锦囊”的古诗阅读和讲述策略;活动二“读读讲讲我能行”,通过“小试身手”“一起来挑战”两个环节,指导学生将梳理总结的读讲策略运用到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去;活动三“快乐的演出开始了”是选做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创编、主动表演、互动互评,同时隐含着对学生内化语言、学习合作,表达交流,想象创造的过程性评价。

三、“梳理与探究”实践的启示

单元设计完成后,徐州市三十四中附小杨静老师在班级里进行了教学实践,一共用了七天七个课时完成。学生在“梳理与探究”大单元统领下,在“我们的故事节”的真实情境,根据两个富有语文价值和儿童趣味的任务及五个各具特色又互为贯通的游戏化的学习活动,经历一场特别的梳理与探究之旅,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内动力、深度思维力、无限的创造力以及快乐投入的学习状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儿童自主做事的教育价值,给我们带来了多维度的启示和思考。

1.在真实情境中快乐做事,巧妙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故事是童年最好的玩具和伙伴。“我们的故事节”是儿童熟悉、喜爱的真实情境,巧妙实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语文实践的多向融合。在这一适合儿童的真实情境中,我们根据“梳理和探究”的功能定位,运用教材提供的丰富资源,展开富有童趣、充满挑战、指向生长的实践活动,帮助儿童在快乐自主的做事中,巧妙实现所学知识的结构化。

以“寻找金钥匙”活动为例,教师首先出示“故事节”的邀请函,展开故事节的大情境,布置大任务。接着,开始“把字词送回家”的游戏活动,指导学生在生字卡片上自主寻找,合作归类,将自己感兴趣的生字按照字理归类、偏旁归类、事物归类、场景归类或字形结构归类等方法进行梳理。将生字词作为需要帮助的角色,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做事热情。从学生所做的归类画、思维导图可以发现,他们所运用的分类视角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运用形声字形旁或声旁的方法归类,有的运用动物、植物等主题方式进行归类,有的运用同一字根(如“木”)不同场景的方式进行归类,有的甚至将本不是一篇课文的生字放在一起,编创一个新的故事,赋予生字以语境意义。还有一位同学画了一座汉字工厂,他说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把字放到汉字工厂里去加工。汉字由独体字到合体字的演变就是运用重组的方式加工完成的。这位二年级小学生的汉字“加工”思维,正是对汉字规律的精准把握和自觉运用。儿童在充满趣味和个性化的归类活动中,在自主思考与探究中,将具体的字词积累转化为识字策略,将原来零散的、碎片化的众多生字,整理在相对有序、彼此关联的有意义的框架之中,完成了所学知识的结构化过程。

2.在整合的任务活动中生动做事,充分实现语言的自觉运用

任务二“有趣的故事一起演”是一个从学过的具体故事中梳理读讲策略,再将策略运用到读、讲、演故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去的大任务。这是从梳理到探究的过程,也是儿童可以自主选择、自我调适和自主建构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以活动三“快乐的演出开始了”为例,我们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商量”“行动”“演出”“颁奖和分享”四个环节上,探究自主合作表演故事,实现语言的转化与运用。商量是本册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在全新的语境下,学生尝试用“商量”的方法,解决分工合作等真实问题。行动环节,小组同学一起选故事、合作编写剧本(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只要稍加改动,便于演出就可以了,不提出明确、过高的剧本编写要求)、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分头准备道具服饰,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在表演准备过程中,不仅将故事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表达,还表现出探究的热情、协作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智慧和创造力。当时有一个小组在分配角色时遇到了问题,最后将《坐井观天》中的角色做了变通,于是,故事里就有了两只青蛙,一只愿意跳出井看外面的世界,一只甘心在井里待一辈子,故事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情节和表达。表演环节,虽然舞台就在班级里,布置得也很简单,但是学生演出的认真劲毫不含糊。他们还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刚刚演出完,坐下来就成了有模有样的评委了,做点评时说到激动的地方不禁手舞足蹈。颁奖环节也很重要,我们既针对演出设置奖项,如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点评奖、最美声音奖、最有趣奖等,还给故事节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颁发各种奖项,如字词小达人、小小书法家、积累小能手、最佳朗读者、故事大王、整理小能人,等等。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故事节的“回音壁”,每位同学可以从观众、演员和组织者等角度,用本学期学过的写“留言条”的方式,写下自己参加故事节的感言或对同学的评价。在“有趣的故事一起演”这个大任务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做事的快乐中,通过读读、讲讲、演演,说说、评评、画画、写写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综合地实现了自觉运用语言、发展思维、表现审美、理解文化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王宁教授认为,“素养是内在的品格,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经验和从经验中产生的真情与体验”。二年级上册“梳理与探究”单元以“我们的故事节”作为真實情境和任务,巧妙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学科实践,实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把被动、机械地做题变为主动、生动地做事,将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将零散的认知结构化,形成新经验,从而实现语言文字的自觉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任务,不断展开“梳理与探究”行为,积累更加丰富的方法策略,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化和语言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这个可见的学习链环中逐渐得以提升。

实践证明,“梳理与探究”目前虽然只在高中阶段提出,但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运用,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做题,而是反对一味地、机械地做题,我们更提倡儿童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做事。探究适合儿童的“梳理与探究”策略与路径,期待更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关注、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归类素养儿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统计易错题归类剖析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留守儿童
万有引力问题的归类分析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