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具象化板书助力学生的理解与表达

2019-04-14蔡丽斌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寒号鸟小蝌蚪喜鹊

蔡丽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集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语文要素分散到各人文主题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凭借文本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呢?特别是对识字量略少、生活经验颇浅、阅读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具象化板书可架起理解与表达之间的桥梁。

具象化,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看不见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变得可观、可感、可知。板书“具象化”,即紧扣文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字眼,辅之以线条、色彩、图画等,把文本要点、文本线索等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具象化的板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蓝图。

一、字词“具象化”,用话语推敲

经典作品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需要作家以如椽大笔为根基,以巧妙构思为灵魂。一些精彩的动作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充满童趣。文中的动词用得最精准、生动、巧妙。如,“甩”写出了小蝌蚪的俏皮可爱与灵活有趣;“迎、追”二字既提示相互位置的不同,又流露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迫切激动之情;“披、露、鼓”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大肚皮青蛙的外形特点和神态特征;“蹬、跳、蹦”连续动作的刻画,让我们看到小青蛙长大后的轻巧、敏捷。这些动作让故事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态美,给人以真实感、生动感。

为引领学生感受这一系列动态美,笔者充分利用板画将这些动词具象化。引出池塘里的这群小生物时,信笔勾勒出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播放它们“游来游去”的动态,在长尾巴摆动后溅起的水花中告诉学生这就是“甩”!随着故事的叙述,画出一条与小蝌蚪面对面的鲤鱼,告诉学生,想和鲤鱼阿姨讲话,就得“迎”过去;再画一只在前方游走的乌龟,告诉学生,想和乌龟大叔讲话,就得“追”上去,让学生在这些具象的动态中懂得对着正面走过去就叫“迎”,从后边赶上去就叫“追”,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有趣、博大精深。最后,画一只特点突出、形象鲜明的大青蛙,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外貌和神态,并进行对比选填。

(披穿)着碧绿的衣裳

(挺露)着雪白的肚皮

(睁鼓)着一对大眼睛

学生有物可观,有据可查,选填难题自然破解。青蛙的典型模样刻在脑海中,“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单元语文要素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句段“具象化”,描摹传经典

小学低段的统编教材选编了许多经典儿歌童谣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感受语言文字的曼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完成文化的积淀。《田家四季歌》选编自民国教材,诗歌描绘了乡村的四季美景,不同农事巧妙嵌入:春季“草长莺飞二月天”,夏季“才了蚕桑又插田”,秋季“鹅湖山下稻粱肥”,冬季“瑞雪兆丰年”,劳作辛苦与丰收喻悦萦绕诗行,田家气息扑鼻而来。

如何让这样的经典走入学生的心里呢?笔者还是把儿歌描述的画面具象化。

读春季这一节,让学生找农作物,贴“麦苗图”“桑叶图”,观察它们的“嫩”与“肥”;画花、画草、画蝴蝶,认识带虫字旁的昆虫名字;诵读展开想象,吟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读夏季这一节,让学生找农事,贴“蚕桑图”“插秧图”,画月光下“荷锄归”的农民,讲陶渊明的故事,体会农民的辛苦……

秋季、冬季,让学生自己想象、作画交流、识记诵读“粒粒皆辛苦”“鹅湖山下稻粱肥”“瑞雪兆丰年”等。

在具象化的教学氛围里,学生与春相融合,同夏共呼吸,在秋、冬的世界里采撷,四季的情态、自然的美妙植根于心,与四季相关的四字词语和诗句更是积累了不少。

三、对话“具象化”,问答品修辞

拟人、比喻、夸张、反复是童话作品中最常用的四种修辞手法。关注修辞,了解童话特色,展开想象翅膀,才能发现生活之美。“反复”这一修辞,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叙事过程中,可以把作者所要强调的某件事情鲜明地凸显出来,引起读者注意;在抒情中,可以表達强烈、深沉的感情,或表达深刻的思想;在写景时,可以凸显画面、营造氛围等。《寒号鸟》中,“哆哕哕,哆哕哕,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一句的反复出现,凸显了一个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懒惰形象,成为整个童话故事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读好这一反复,读好寒号鸟与喜鹊的对话,感受童话语言的循环往复美,明白生活不能得过且过,做事要有长远的计划这一道理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画出一堵石崖,留出一道缝,告诉学生,寒号鸟把这当作自己的窝;再让悠闲安逸的寒号鸟往那一躺,好舒适!在这样具象化的图画面前,启发学生:寒号鸟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哈哈,我是得到老天爷的厚爱了吗?”“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勤劳的喜鹊在干吗?信笔挥画正衔枝搭窝的喜鹊,扮演喜鹊呼唤,“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引导学生配上动作应答,“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再呼唤“趁天晴……现在懒惰……”又应答,“傻喜鹊……天气暖和……”在这样现场感十足的呼唤与应答中,语言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不言而喻,节奏美、韵律美的中华汉字文化植根学生心中。

勾勒几笔,寒风一吹,话锋一转,崖缝里的寒号鸟冻得怎么样?冻得直打哆嗦,冻得浑身发抖,冻得缩成一团……学生不禁叫出了寒号鸟的“千古名句”——“哆啰啰,哆啰啰,寒风……”

再添几笔,大雪纷飞,继续想象崖缝里冷得如何?冷得像冰窖,冷得像在北极……“哆啰啰,哆啰啰,寒风……”

一遍遍的哀号中,寒号鸟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懒惰形象鲜明起来。略加引导,学生明白了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得过目过害人害己……而拟人、反复等这些有趣有味的修辞手法已然人心。

四、篇章“具象化”,导图练复述

复述是—项综合性训练。它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按条理表达,有一定的难度。复述课文的过程,是课文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考、记忆,倾听、表达能力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第—学段的孩子“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因此,利用文本的语言点、情节点指导学生练习复述,是必要也是必需的。统编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复述能力的循序渐进式的培养,自二年级起,从多幅图到单幅图,到关键句,再到关键词,学生的复述由详细到简要到有创造性,复述能力螺旋上升。

为培养学生复述的兴趣,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笔者依旧把事件的经过具象化。画小蝌蚪身体的奇特变化,让学生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画官员与曹冲不同的称象办法,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画大禹治水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介绍鲧、禹的不同治水方式、治水效果;画风娃娃的行踪,让学生解开风娃娃的疑惑。一点一拨,一评一议,学生的复述能力不断提升,交际会话能力也增强了。

综上,教师如能精准扣住教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具象化的板书,使文本中的艺术形象鲜明起来,学生则能在美好的视觉享受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乐说善说,爱写会练,表达终将规范化、诗意化、个性化。一切语文的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

猜你喜欢

寒号鸟小蝌蚪喜鹊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花喜鹊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寒号鸟
小金鱼和小蝌蚪
喜鹊搬救兵
小蝌蚪
桥/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