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优化研究*
2019-04-14李颖慧刘成杰黄帅金
李颖慧,刘成杰,黄帅金
(1.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2.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是重要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一词最早是由Harry I.Greenfield(1966)[2]提出并界定的,是指那些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的服务业产品[3]。分工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Adam Smith, 1776)[4],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路径之一是推进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即将生产性服务引入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我国各地域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各地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围绕3方面内容展开:一是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发展的协同以及农业效率的关系,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产性效率提高产生外溢效应的渠道和路径,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路径和相关对策。主要观点和结论包括:Thdore·W·Schultz(1964)[5]最早提出有关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思想,他认为应建立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体系。Harry H.Postner(1977)[6]通过研究加拿大的投入产出数据,发现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呈持续增长趋势。Kenneth A.Reinert(1998)[7]从贸易视角出发,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利用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证明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杨杰(2010)[8]认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效率,实证得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农业效率提升。潘锦云、汪时珍和李晏墅(2011)[9]指出农业机械化因素是影响当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郝爱民(2013)[10]运用我国2004—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效率提高具有外溢效益。Samuel Benin(2015)[11]使用调查数据评估以拖拉机购买补贴和建立私营部门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AMSEC)对不同对象(含家庭农场)产出的积极影响。张红宇(2015)[12]通过对四川省的调研,提出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迫切和分析了所需的要素支持。芦千文,姜长云(2017)[13]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阶段,指出当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是未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汪小勤、汪娟(2017)[14]通过实证分析也发现农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潜在需求巨大。罗比良(2017)[15]认为在服务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农业分工会会突破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从纵向和横向双向的变化,从而内生出农业生产服务的规模经济性。彭柳林,吴昌南,张云(2018)等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显著降低高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蔡键,刘文勇(2018)提出政府应不多创新农机补贴模式,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提高供给主体的综合素质、服务数量与质量,刺激农民对机械服务外包的需求。
已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的同时,也发现基于投入产出表框架研究省级区域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供给)状况的文献很少。文章运用重庆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全国同时期投入产出表,选取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细分行业对农林牧副渔业的投入数据,表征农资配送、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农产品营销、农村金融、农技推广、农机租赁及基础设施供给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的来源和去向数据,通过横向比较寻求其中存在的短板,进而以供给侧为核心提出综合改进政策建议。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与框架
该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以重庆市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率为逻辑起点,以如何提升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基本分析框架,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投入)水平和内部结构两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寻求在平衡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要素约束、政策环境约束和市场约束(农产品面临的买方市场总体态势)的前提下,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包括组织特色农产品(含生态产品)的生产; 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投入成本; 转移过剩人口和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以缓解农村资源劣势等方面,完善政策和产品供给,形成重庆市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路径(图1)。
图1 研究框架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指标选取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有效工具,投入产出表数据精确揭示了关联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因此,借助于投入产出表数据及相关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水平及其与农业总的技术经济联系。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机制是:每逢尾数是7和2 的年份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本投入产出表; 每逢尾数是0和5的年份编制延长投入产出表。
(1)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的构成原理。国民经济任何一个部门或产业的生产成果都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和本部门的劳务,称之为投入。投入分为两部分,即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增加值)。中间投入反映各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最初投入(增加值)包括工人的工资、对固定资产的消耗(即折旧)、上缴国家生产税净额及企业营业盈余。以上投入关系在投入产出表中有系统体现。标准的投入产出表由4个象限组成。左上方为第Ⅰ象限,第Ⅰ象限主宾栏都是部门分类,分类方法与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其中内容反映部门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右上方是第Ⅱ象限,主栏是部门分类,宾栏是最终使用,反映各部门为社会提供最终产品的情况; 左下方是第Ⅲ象限,主栏是最初投入(增加值),宾栏是部门分类,反映的是各部门增加值的构成。在投入产出表的纵横两个方向上,纵向反映总投入的来源,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增加值)。横向反映总产出的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该文主要选取农业的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和总投入的比率)和农业中间投入各部分的结构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作为判识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与差距的主要依据。
(2)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选取重庆市直辖后主要年份投入产出表中各类表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数据。由于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数据缺失较严重,该文未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选取重庆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全国的2002年、2012年基本投入产出表及2005年、2010年延长表。由于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与之前的投入产出表不同,该文按照细分行业统计口径一致的原则和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将表中的细分行业统一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按2012年口径包括“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6个子行业)等9个行业,用以上第三产业细分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表征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
该文考察的主要指标包括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总量和来源结构及其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去向结构及其变化; 也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亩均和人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进行比较。
2 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总体供给现状与内部结构
2.1 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投入水平
由表2可知, 2002年和2005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总投入都远远低于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其他直辖市。2010年和2012年则有了较大改善,分别达到35.109 3亿元和60.02 13亿元(超过了所有其他直辖市)。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来看, 2002、2005、2010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8%、1.2%、3.4%和7.1%,处于不断上升之中, 2012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5.0%,但与2012年北京市的13.9%,天津市的9.5%和上海市的9.9%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表1 2002—2012年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横向比较
项目地区200220052010201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万元)重庆市84 64981 219351 093600 213北京市214 309323 178791 085550 039天津市200 402228 353—356 245上海市233 856273 639—319 017全国22 689 32324 203 41944 785 89144 849 018农业总投入(万元)重庆市4 787 8486 621 90010 211 2008 418 100北京市2 465 5692 688 5573 280 2003 957 500天津市2 001 2442 584 130—3 756 300上海市2 498 2352 439 386—3 217 300全国285 787 423394 508 960693 198 000894 213 47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重庆市1.81.23.47.1北京市8.712.024.113.9天津市10.08.8—9.5上海市9.411.2—9.9全国7.96.16.55.0 数据来源:各直辖市统计局及国家统计局相应年份投入产出表(42部门),“—”表示数据缺失; 表1数据按照当年价格计算; 农业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率是按照直接消耗系数算法计算所得
虽然在2010年和2012年重庆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有了较大改善,但投入的基础依然较薄弱,这里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年的统计数据(1)由于2010年以后第一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数据不再逐年统计,故用2009年数据来说明问题作为参考(图2):在2009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为5.3%,重庆市为2.9%,居全国第26位,仅高于宁夏、四川、吉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仅在西南地区比较略占一些优势。
图2 2009年全国省级地区第一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比较
表2 2012年全国及各直辖市农民人均和亩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比较
重庆北京天津上海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万元)600 213550 039356 245319 01744 849 018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亩)5 216.5424.0718.5581.8245 12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592.657.371.245.725 773亩均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元)1151 297496548183按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元)1 0139 5995 0016 9811 740 数据来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数据根据2012全国及各个直辖市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加总得到; 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自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之表13-1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据来自2013全国及各个直辖市统计年鉴; 人均、亩均数据由以上数据经计算得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对应的农业土地面积总数指标应该是种植业用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牧业用地面积以及渔业用地面积之和,除了种植业外,其他部分用地面积不完整,考虑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且重庆市种植业面积占比偏小,所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计算亩均指标不影响分析的方向
由表3可知 2012年,重庆市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平均每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为115元,不但远低于北京市的1 297元、天津市的496元和上海市的548元,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83元。按照人均计算,重庆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为1 013元,也远远低于其他直辖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分析可知,重庆市农业投入总量虽高,但农业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率和亩均、人均投入却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水平总体偏低。究其原因,一是重庆市农村地域广大,全市从业人员总数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较大,造成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高于其他直辖市; 二是重庆市农业基础条件落后有关,导致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还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也处于起步阶段,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2.2 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源结构
由表4和表5可知,从2002—2012年,除“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和“其他行业”外,在投入总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的排名情况看,近10年来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002年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的投入排在前三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批发和零售排在最后两位; 2012年排前三的有批发和零售、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排最后的是教育。
表3 2002—2012年重庆市各分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排名变化 万元
表4 2002—2012年重庆市分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比重变化 %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来源结构存在以下特征和问题。
(1)传统服务业仍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柱地位。现阶段重庆市的批发和零售,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个传统子行业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占农业生产性服务总投入的比重分别是43.5%、31.1%、19.4%,它们作为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地位依然稳固。
(2)农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激增。2002年和2005年批发和零售业对农业的投入只有74万元和61万元; 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9.465 7亿元和26.128 2亿元; 同时,批发和零售业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比重, 2002年和2005年的占比都只有0.1%,而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26.9%和43.5%。数据的巨大变化说明重庆市农业发展对于市场的高度依赖,农业产品总体商品率在迅速提升,同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
(3)现代要素对重庆市农业的投入状况有喜有忧。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重庆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得到加强。2002年和2012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比重分别是0.2%和3.2%,显示出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对重庆市农业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二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趋于弱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占比从2002年的1.1%下降至2012年的0.2%,此类服务对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可以节约大型农机具的购买成本,可以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足够的市场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三是教育的投入占比较小,并且趋于下降。2002年和2005年其占比分别为4.0%和3.7%,排名均为第四,而在2010年和2012年占比分别为1.8%和0.04%,排名垫底,由此可见,教育的相对投入越来越少,对农业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小,这会影响到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
(4)公共基础服务供给不足。在“其他行业”服务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个细分行业,“其他行业”服务业在2002年和2005年占比都在30%左右, 2010年和2012年占比急剧下降, 2012年占比仅为1.1%,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支持和社会服务对重庆市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
2.3 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去向结构
(1)种植业和畜牧业投入占主体。根据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2012年),比较2012年4个直辖市和全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去向构成和农业分行业的服务业中间投入率(表6)。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去向构成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占比在4个直辖市和全国水平都比较高,两者之和占到中间投入的8成左右,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去向中大部分投入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
(2)重庆市种植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是短板。其他直辖市和全国种植业消耗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总投入的比重都比较大,分别为北京44.1%、天津67.1%、上海44.5%和全国45.5%,均大于重庆的30.5%,但畜牧业投入均小于重庆,而重庆则需要努力克服山区地形条件对种植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限制,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助力重庆种植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发展。
表5 2012年重庆市和全国、其他直辖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去向构成 %
2.4 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细分行业对农林牧渔业投入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和分行业存在以下问题。
(1)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总量上存在水平低、规模小等问题。尽管重庆市地处山区丘陵,农业生产条件具有特殊性,和其他直辖市及全国的农业发展重点有很大的不同,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但从总量投入指标分析其存在的总量不足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2)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中的传统服务业仍占主要地位,现代服务业供给明显不足,基础服务业供给短缺。具体的表现在投向农产品销售平台构建、物流仓储设施、农村金融平台的资金较多,而更能发挥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作用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技推广服务、等供给不足; 而农户急需的农田水利、道路、组织建设等公共服务提供依然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教育投入的减少,农户技能培训的缺失,农户个人素质提升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发展。
(3)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多集中于产前和产后环节,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的产中环节相对薄弱,是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弱化,表明农机租赁、植保服务、质量安全服务等产中环节服务不发达。特别是农机租赁方面,主要归因于重庆市农村用地破碎化严重,大型农机租赁服务需求较少,目前农户以自购小型农机为主。
(4)从农业内部看,重庆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主要投向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但与其他省市相比种植业农业生产服务供给不足。主要归因于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农村耕地条件较好,以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为主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投入到经济作物种植中,而重庆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业受地形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本来可以创造高附加值的绿色生态产品却由于受市场、地域等限制没有创造应有的价值。
(5)政府在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中的作用有所弱化。公共基础服务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发展,据此,政府应根据当地特定地理环境和特色资源情况,积极作为,完善供给结构,优化供给路径,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低成本的中间服务,助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
3 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路径优化
根据以上问题的综合分析,该文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从强化政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产业链、加强产业互动、培育新型供给主体等方面系统的优化各类服务的供给路径。
3.1 提高政府的供给责任
产业的演进规律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都证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目前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能力有限,农业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效益低、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能力低、交易成本高的情况下,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和方案供给,逐步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生产与大服务之间的矛盾,实现这些矛盾的有机统一,补齐种植业生产服务短板,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政府主要责任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互联互通。二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支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区域功能进行综合诊断,对存在的问题确定综合整治方案。应像工业开发区的“几通一平”一样,积极对规划的特色农业开发区域的道路、生态保障设施、小流域治理等进行投资建设,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四是改进政府补贴模式,既要扶持加工,又要补贴服务; 既要加强利益链,又要完善产业链; 既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又要尽力为分散生产提供优质、低成本服务。五是适度转移农村人口,加强农业专业培训和技术推广,提升农业从业者素质和人均土地占有量。
3.2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重庆市农村地区农户居住、生产分散,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较多,缺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发骨干。所以,首先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别要在“统”的方面努力创新。适应农村的现实要求,促进小规模传统家庭经营朝着适度规模的现代家庭经营转变,形成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分散化生产与集约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复合经营机制。
3.3 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服务业整合
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大力推进“公司(尤其是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多重纽带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前、生产、营销、深加工全产业链产权共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机制上确保农业生产者、服务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能分享农业增值的收益,也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让合作社、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农业服务方案的提供者。
围绕特色资源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生态特色,发挥品牌效应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一环。规模发展可以为品牌建设创设条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链条环节生产主体规模、数量等。在核心产业链确定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确定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以此为主节点促进上下游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和谐共生,政府重点扶持、推进其品牌化建设,和特色资源分布沟带的居民点建设相结合,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加强产中集中统一服务。加强技术创新,出台专项措施,大力支持适宜在重庆山区农业产中环节提供专项作业服务的农机设备生产和使用,支持从事农业产中服务的商务租赁、技术培训及咨询等服务机构发展,也支持合作社、生产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生产者兼营农业生产服务。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应继续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建设,除提供农民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企业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外,还应提供企业担保、政府担保、合作社担保等多种保险渠道。也应大力支持涉农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尤其注重创新提供集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资金融通、稳定农产品预期收益、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集约提供于一体的金融产品。
3.4 加强产业互动,推动区域联动
三次产业互动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在地域广阔、生产分散、产业基础薄弱、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成本偏高的农村地区,要特别注重生态化种养殖和提升附加价值的深加工。一方面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不断创新技术工艺,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全面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其附加价值; 另一方面要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区域联动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资源整合配置,强化不同产业、不同业态、不同主体加速融合,放大品牌效应、板块效应、集聚效应,加速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有效控制区域环境污染。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区域联动平台,助推实现区域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联合发展。
3.5 凝练可推广可复制模式,培育生产服务提供主体
要解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服务提供主体的培育非常重要,必须要有可借鉴经验和可复制模式的支撑,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服务提供功能,让这些主体成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方案的提供者。
种植园(庄园)模式。种植园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一般都注册为公司)。该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产品品牌化、延伸产业链等。该模式的特点是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合二为一。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和集中经营; 规范栽培环节和优选品种提高品质和专业化水平; 龙头带动实现示范效应,提高服务供给效率。
合作社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专业合作社,其重点在于分散生产和统一服务的结合。其基本要素包括:在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实行分散化劳动和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并存,辅之以标准化、品牌化管理,延伸产业链和政府适度扶持等作为保障,降低监督成本,规范栽培环节流程和优选品种提高品质和专业化水平。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现,一般以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向产前产后延伸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有企业与农户以签约形式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还包括合资、入股的紧密型联合,也包括不受合同约束的松散型联合。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该文所述的现象问题在全国各省区之间不完全可比。由于各省区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决定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相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也有所不同,重庆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一些短板和“问题”的形成有一定的特殊性。该文依据的数据无法确认上述客观因素和当地存在的主观因素之间的区别。该文认为虽然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差距(供给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应积极从供给侧找原因,为农业生产提供符合本区域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产品。但是,如何在考虑上述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比较各省区生产性服务提供水平高低和结构的优劣,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方向。
(2)需完善数据获取手段,形成数据体系。在有关各省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比较研究中,投入产出数据是为数不多的官方数据,应当善加利用。但是也存在着数据量小、不连续的缺陷,需要完善数据获取手段,形成以投入产出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体系(包括国外数据的借鉴),展开综合研究,以期为推动各省区以优化的路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