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移民的“最好和最坏时机”
2019-04-12钱克锦
钱克锦
“没有人能活着离开。”因为怪罪意大利当局严守港口,害许多非洲移民溺毙海中,米兰一所学校的校车司机挟持车上51名学生为人质,并在警方到达后泼汽油纵火烧车。
警方惊险拦车,并救出全部学生后,司机对警员大叫:“阻止海上死亡事件,否则我要进行大屠杀。”据查,犯案司机是塞内加尔裔意大利公民,有犯罪前科。
此事只比新西兰恐袭晚5天。3月15日,一名澳大利亚白人公民在新西兰基督城,开枪屠杀清真寺里的人群,造成50人死亡,震惊世界。根据凶手的自述书,其意在证明“没有地方是安全的,外来移民入侵了全世界所有白人的领土”。
两起安全事件,根本原因都是移民问题。据联合国估计,2018年全球被迫离开家乡去别处谋生的人有6850万。其中2540万人前往其他国家,当中约310万人被认定为难民,他们大部分都前往发达国家,主要是欧洲。
虽然从长期来看,移民既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也会促进移入地区的经济,但短期内大量移民特别是难民的拥入,对移入地区的公共资源、社会秩序带来极大挑战,更深层次的是带来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冲突。
国际社会当然也想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就是一个例证。它的全称是《安全、有序和正常移民全球契约》,从2016年9月开始制定并多次开会讨论,直到2018年7月,除美国以外,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对最终文本达成一致。
这个契约没有约束力,明确规定其效力低于各国国内法。即便如此,有关这个契约的辩论也很激烈。美国、以色列、捷克、匈牙利和波兰投了反对票,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反对该契约的国家投了弃权票。比利时则因为政府支持该协议而爆发反政府游行,首相米歇尔被迫宣布辞职,只是国王挽留他作为看守政府首相,直到2019年5月大选之后。
为何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国际契约,也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弹?一方面,很多国家认为,就算没有约束力,签约了之后也会成为一种指导,久而久之更可能成为惯例。比如新西兰法律事务办公室就认为,法庭在判决有关移民问题的案例时,可以引用这个契约。
另一方面,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比如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在2050年之前,美国的大多数人口将由少数族裔人口组成。根据皮尤的调查,46%的白人担心这会削弱美国文化。
因此有人认为,此时讨论通過《移民问题全球契约》,既是最好时机,也是最坏时机。最好时机,是指移民问题突出,引起足够重视;最坏时机,则是指因为问题突出,引起反弹也激烈,反对声音大。
本来在移民刺激下,民粹主义已经迅速崛起,“XX优先”“主权至上”的口号很有蛊惑力。现在,各种安全事件频发,更是火上浇油,“白人至上主义”在西方抬头,恐怕不会是短期现象,各国政府需要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