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一些思考
2016-12-19陈丹萍
陈丹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防范当下的财务风险。文章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特点入手,浅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约束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151
1财务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程度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也应当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和转变,原因是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正在面临着财务资源来源风险和财务资源使用风险,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和完善社会主义体制下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同时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水平,从而实现体制化和规范化,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的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调整,对行政事业单位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提供前提。
2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必然会存在的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因此正确地认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的特性可以有利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
(1)财务风险的非主观性。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所不能掌控的不确定因素,财务的风险性是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发生可能出现在财务管理的不同阶段,或是在财务管理的不同方面,其发生的程度,波及的范围等都是不能确定的,而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在复杂化和多样化,财务管理者对于财务不能够全面地掌控和把握,因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3)财务风险的可变性。行政事业单位也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财务风险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转变能力。
(4)财务风险的可预测性。虽然财务风险有着不确定性、可变性的特点,但是财务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是可以被预测的,随着管理方法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深度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防范规避风险。
3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力度仍有待提高。从外部的环境可以看出,国家的机构改革之后,政府的管理出现了“真空带”,在国资委的成立之后,没有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归属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做出具体的明确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自身的方式方法在经营和管理资产,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资金的利用率和浪费情况严重。同时在随着各项改革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对内部的控制重要性认识度也不够高,各个事业单位要面临着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的风险和国有企业连带责任风险。
从内部环境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者不能够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再加上防范不足,一旦内部环境开始恶化,内部环境就要面临失控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内控制度的建设就会严重的滞后,而事业单位作为财政拨款的单位,是纯消耗性的财政支出,而我国当前现存的《预算法》对于财务的支出只是一个原则上的规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仍未出台,因此当前的财务支出仍未有明确的相关法规法律,造成了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尴尬局面。
在管理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法滞后,经费不足加上损耗与浪费,预算的控制缺乏一定的力度,导致财政资金的运转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2)政府的预算约束力逐渐降低。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不断地发展,财务的风险也在不断地攀升。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与企业中的财务风险仍有一定的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是财务的预算管理,财务的预算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发展要在经济基础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够像企业一样负债经营。且有部分领导者不能够阻挡源自外界的金钱诱惑,“大跃进”造成了隐形的财政赤字,因为预算的管理约束力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经济责任风险是当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关注对象。
(3)内部的财务控制体系仍有待完善。因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复杂化程度提高,加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建设速度严重滞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财政的拨款单位,是纯消耗性的财务支出单位,对于财务的大收支模式是要求对支出进行严格控制的,但是当前出台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算法》仅仅起到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的相应制度并未建立,导致了财务的管理、预算支出都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依据。
4财务风险分析对策
(1)加强对内部的控制。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单位遇到的新财务风险问题不断出现,与之相适应应当不断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各单位还应该建立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主要包括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程序和基本方法等。内部牵制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包括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等;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和限制性规定;有关部门或领导对限制性岗位的定期检查办法。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责任,使单位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在授权批准控制时,一定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权限、授权批准责任和授权批准程序。
(2)科学制定目标从而规避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应达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操作性目标,即财务活动的资金核算、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督、队伍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在运作程序上做到规范有序;二是信息性目标,即财务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财务信息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况,符合可靠、及时和完整的制度要求;三是合法性目标,即财务活动方方面面不能只考虑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确保财务工作的合法性。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力。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钩,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和自身综合素质的进步联系起来,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风险治理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加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熟悉,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了解,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还要增强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治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治理手段从数目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的检测能力。
(4)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激励制度。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奖惩制度,是促进事业单位长效管理的强有力保障。奖惩制度的缺乏,造成只安排工作而不考核其工作效益,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不仅会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而且更会给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5)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鉴戒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手段,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横向和纵向数据比较,对财务运作中潜伏风险预警预告,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要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视和治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预算治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伏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杜强:强化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