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世界
2019-04-12何子维
何子维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2009年出品的音乐电影《海盗电台》,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1966年,一艘载着24小时向英国人播放音乐之“海盗电台”的游艇,被大海撕成碎片,连同那群怀抱梦想的年轻人,和他们在最后时刻紧紧抓着的那箱CD。
father and son,这是“海盗电台”留给这个世界的不朽声音。这个充满纯真、理想和些许浪漫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想起逐渐淡出视线的无线电台。
其实,无线电台在20世纪一直是时髦和前卫的代名词。
世界上第一个有执照的电台,是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1920年开播。在当时,无线电台播放音乐是潮流,不仅摇滚乐、爵士乐、乡村乐等通过无线电台走入千家万户,电台还引导着人们对艺术生活的认知,包括好莱坞、百老汇这种娱乐公司殿堂级地位的确立。
听觉一度统治着世界。《纽约时报》在2000年的百年回顾时曾宣称:开车听收音机,这几乎是全球所有司机的共同点。
中国人普遍使用收音机,已经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达到一个峰值,民间俗称“三转一响”,这一响乃是指收音机。
《看世界》音频栏目在微信公众号上线了。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如饥似渴地追求精神生活,但文学创作刚刚走出低谷,传播手段有限,电台为文学作品插上了声音的翅膀,促成了现象级的事件。比如,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的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
那时的电台里没有广告、没有港台腔、没有洋泾浜、没有短信互动,也没有流行音乐,却是听众固定的娱乐节目。那些让人们记忆深刻的播音员,便成了当时的明星。
在电台陪伴人类走过百年历程后,随着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论唱片,还是黑胶、磁带、MP3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被暴露在了一个由互联网笼罩的信息爆炸且喧嚣的世界里。
这个世界除了新的声音,还有新的文字、新的影像,甚至VR眼镜构造的虚拟空间。哪怕电台最忠实的听众—司机,也将因无人驾驶技术的来临,解放双手、分散注意力,而不再仅仅用倾听电台打发驾驶的时光。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互联网电台的浪潮正在袭来。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中的电台App收听、订阅节目。这些节目可能是政府机构办的,也可能是个人自办的,当然更多是各类平台办的。
互联网电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起床后,可以边坐马桶,边听电台广播今日新闻;地铁中,可以利用电台训练英语听力;工作时,可以挂上耳机听听轻音乐;下班后,可以播放几段相声;等到睡前,找一个温柔的声音讲一两個晚安故事。
而今,喜欢电台的《看世界》杂志的读者有福了—《看世界》音频栏目在微信公众号上线了。
每逢周末,“看世界杂志”会有清新独特的声音,为你阅读有趣、优雅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