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情节设置,让小说教学向深处漫溯
2019-04-12陆瑞芹
陆瑞芹
[摘 要]小说类文本教学一般要抓住情节、环境和人物三个方面展开。但每一个方面都有它更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情节时,要梳理一波三折、暗示巧合、矛盾冲突等小说情节的发展特点,从而让小说的教学不断向深处漫溯,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说教学;叙事方式;情节梳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45-01
在教学小说这一文体时,教师基本会紧扣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渲染以及人物描写的细节来让学生体悟小说人物的形象、解构小说表达的秘妙。事实上,小说仅情节一项,就含有意外、巧合、暗示、矛盾等多种设置方法。而这些很少在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有所体现,导致教师对小说情节的关注仅仅局限在情节发展的轨迹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学生对小说的解读一直停留在肤浅的层面。那面对小说不同的情节,我们到底该怎样展开教学呢?
一、借助多维视角,梳理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的发展不可能是平铺直叙的,尤其是教材中的經典小说,更是一波三折。这不仅是小说文体的特质,更是学生学会表达的重要资源。为此,教师就要抓住情节起伏波折之处,让学生驻足赏析、体悟。
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在整体初读后,教师先引领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进行梳理。德国军官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吹灭;德国军官再次点燃,杰克借口端走;德国军官拒绝,杰奎琳端走蜡烛;德国军官同意,解出险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从作者创作的视角对小说情节进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设置情节呢?这样设置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教师首先从人物的视角,组织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状态梳理情节:担心、紧张、平静、放心;紧接着,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视角感受情节的变化: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们不禁屏住了呼吸,伯诺德夫人吹灭蜡烛——我们松了一口气,德国军官再次点燃蜡烛——我们的心又重新提到了嗓子眼,杰克尝试端走蜡烛——紧张的心情又归于平静,德国军官一把夺回——我们心惊胆战,德国军官同意杰奎琳端走蜡烛——我们心才放到肚子里。这样的情节梳理,将学生的感受融入情节发展轨迹中,使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此波澜起伏的情节发展,有助于学生感受伯诺德一家三口临危不乱、前后赴继的爱国精神,真正感受到小说文本的艺术魅力。
二、借助情节梳理,体悟暗示巧合的情节设置
小说的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很多情节的设置既契合生活中的常态事理,又在意料之外。于是,巧合就成为小说情节设计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需要引领学生深入辨析小说情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魅力,感受情节发展对展现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如,《爱之链》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多处隐藏着悬念和暗示,让读者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意外和巧合。首先,小说开篇就描写了环境的恶劣,这与人物生活的窘迫和女店主餐馆的简陋形成匹配之势;其次,乔伊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帮助老妇人修车,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情况并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让人不禁意外;其三,老妇人在餐馆用餐后留下纸条,让爱心传递的同时也顺势揭示出女店主居然是乔伊的妻子,意料之中暗含巧合。小说每一次情节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正是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之间的爱心传递,契合了本篇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将爱串联成为一根链条,而这样的链条就在情节发展的串联和巧合中得以巧妙地完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引领学生对情节发展中的每一处巧合和暗示进行了深入的体悟。在与作者深入对话过程中,学生感受了情节发展形成的表达魅力,洞察了情节设置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三、借助叙事方式,洞察矛盾冲突的情节发展
小说离不开具体的情节,情节的精彩需要设置多维度、立体化的冲突。矛盾与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灵魂所在。每一次的悬念设置、每一次的巧合安排,其实都是为了激化小说人物的矛盾与冲突。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作者在情节设置时始终将林冲和洪教头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对手戏”的方式呈现。如,比武之前林冲说“不敢、不敢”与洪教头的蛮横无礼形成矛盾冲突,比武时林冲的动作谦让而不失高强与洪教头的穷凶极恶形成了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林冲与洪教头展现出来的鲜明的对比特点,引领学生体会情节的矛盾与冲突,真正地感悟林冲的谦虚谨慎和洪教头的嚣张蛮横的个性。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小说的矛盾与冲突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解构写作方法提供了条件。
总之,小说类文本教学紧扣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三要素展开,方向是正确的,但每一个要素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需要教师深入地探寻和开发,使学生真正读懂小说,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