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让爱与责任落地生根
2019-04-12王桂香张丽
王桂香 张丽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落脚点放在爱与责任上,开设《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从“家”入手,开展了“我的家庭成员”“小小家庭树”“爸爸妈妈的一天”“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我的愿望”等活动,使学生在“我为家人、家庭做点事”活动中学会感恩,勇于担当,让爱与责任落地生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校本选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70-03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将落脚点放在“爱与责任”上,使“爱与责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地生根。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依据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必修课程内容,把课程中的主题活动放大、做实,开设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
一、《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启动
2016年秋,我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校本选修课程《我爱我家》启动了,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举办了开班仪式。
“家”这个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家”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一开始,教师就通过多媒体出示,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在教师出示“家”字时,学生都露出了讶异之色。于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家”字的故事:“最初,我们的祖先在树上架木为巢。大约7000多年前,他们转到地上,盖木房子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为家畜,猪就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家畜。为了防止外来侵袭,房子的结构一般为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做猪圈。因此,凡是有猪圈的地方,也住着人,有猪圈就是有人家的标志。甲骨文(宀,房屋)+(豕,猪),表示屋里养着一头猪。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后来经过演变,‘家的‘猪圈这一本义消失了,‘人的住所这个含义保留了下来。”
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一课程的结构框架,告诉学生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是目标是既定的,学习途径可以自己选择,即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学生听了都非常兴奋。
最后,教师以一首儿歌(如下)结束《我爱我家》课程的开启之旅。
家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是我的家。
此时,学生心中的“家”不只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地方。
1.我的家庭成员
2017年11月份,我校布置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第一次活动任务:让学生从《家族歌》入手,大体了解家庭都有哪些成员。
教师播放歌曲《家族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学生跟着歌曲回顾家中亲戚的称呼,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师接着问学生:“我们的家庭有的是核心家庭,家里有爸爸、妈妈、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有的是大家庭,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和你的兄弟姐妹。你们对家庭的成员了解吗?”问题一提出,刚才还热闹的课堂霎时安静了下来,只有寥寥几只小手举起。学生起来回答后,教师及时引导:“你们想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日和爱好吗?你们觉得家庭成员的档案上应该写些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设计了一个家庭成员档案:(1)家庭主要成员(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2)各个成员的属相、生日、职业、爱好、最喜欢吃的食物、最高兴的事、最伤心的事等。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任务完成的途径,如调查、访问、观察等,并告诉学生采用这些方法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做。对于呈现方式,教师没有限定,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
这次活动,是学生对自己家庭的一次很好的了解过程,也是学生第一次自己选择学习途径的过程。最后,学生制作的家庭生活档案精彩纷呈。
2.小小“家庭树”
2017年12月,我校布置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第二次活动任务:制作“家庭树”。下面是一位教师的研究日记:
我把“家庭樹”三个字板书到黑板后,学生纷纷举起小手,问:“老师,什么是‘家庭树?”我微微一笑,说:“想知道?就不告诉你们,你们自己找答案。”有的学生说:“怎么找?”我没有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回家查电脑。”我说:“好办法。还有其他办法吗?”有的学生说:“用手机上网查。”我点了点头,说:“没错,对我们不了解的东西,我们可以查,也可以问。这一定难不倒大家,是吧?”学生刚才纠结的笑脸又有了笑容。
第二天晨读课,我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家庭树了吗?是怎么知道的?”生1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家庭树就是把我们的家比作一棵大树。”生2接着说:“‘家庭树上写的是家庭成员的称呼,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等。”生3说:“我昨天晚上在网上搜出好多‘家庭树,我发现‘家庭树一般把老人写在下边,把年纪小的写在上边。”生4说:“对,我哥哥也是这么说的。最下边是最年老的,越往上越年轻。”……
看,把家里的亲人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使枯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通过树木的形象,明白植物生长的规律,由物及人,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明白家庭的组成,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温暖的家庭,离不开家人对我们的关心和呵护。这样教学,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3.爸爸妈妈的一天
2018年3月,我校布置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第三个活动:爸爸妈妈的一天。作为孩子,学生从小便享受到父母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在这种关怀和呵护下,学生健康愉快地成长。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可是,他们往往不能体察父母的一片苦心。此活动通过对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调查,使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了解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显而易见,从他们展示的作品来看,他们获取资料的途径还是比较丰富的,有采访、观察、询问等,展示的方式有采访稿、表格、图画、小日记等,但很多学生只记录了爸爸妈妈的一天,没有写感受,这是最大的遗憾。
4.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家又是不一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家庭都发生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事。2018年4月,我校布置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第四个活动任务: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一周后,我校举行了“我的家庭故事”演讲比赛。
生1: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爱我家。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出去玩。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玉黛湖玩,出发的时候是阴天,到了那里天就下起了雨,我们一人买了一把伞。我们玩了跷跷板,还照了哈哈镜。哈哈镜有时把我照得又高又瘦,有时把我照得又胖又矮,真逗!最好玩的是摩天轮,坐在上边往下看,人就像蚂蚁一样小。
生2:从小我就爱吃肉,可以说是无肉不欢。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多吃青菜,什么招儿都想了。记得有一次,妈妈做了份菜炒肉,吃饭时,我看到爸爸大口地吃着菜,吃得好香,我也尝了一口,觉得还是肉比较好吃,于是继续挑肉吃。爸爸见我吃了一口,不再动菜,竟然眼也不抬地吃起来,碗里的菜和肉迅速减少。眼看菜也被吃光了,我也迅速地吃起来,连肉带菜往嘴里塞。咦!原来菜也很香啊!从此,我改掉了不吃青菜的习惯。
生3:集邮是我家的共同爱好。我家有很多集邮相册,其中我最喜欢爸爸送我的纪念北京申奥成功的专题邮册和妈妈送给我的儿童节专版邮票,这都是他们精心为我挑选的。我们一家喜欢集邮,不仅仅是因为邮票具有观赏和纪念的价值,更因为小小的邮票蕴含着大千世界的奇妙。这就像一个个家,蕴含了父母的爱,蕴含了温馨的家庭生活,蕴含了许多许多的人生道理。
生4: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有一次放学后去同学家玩,没跟爸爸妈妈说,很晚才回家,爸爸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因为赌气,我整个晚上都没跟他们说一句话,没有吃饭就睡觉了。午夜的时候,妈妈来帮我盖被子,我假装睡着了,没理她,她抚摸着我的头,轻轻地叹气。虽然我没有睁开眼睛,但感动极了。
……
学生的情感是那么的细腻,也是如此的容易被感动。当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的时候,他们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也有许多真挚情感要释放。每个学生都有爱,都懂人情,只是他们很少有机会说真话、抒真情,教师也没能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次活动不仅仅让学生懂得如何珍爱一份亲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生活小事、生活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触动和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体验。
5.我的愿望
歌曲《让爱住我家》中浓浓的爱,使学生沉浸在家的温暖中。“让爱永远住我家”是孩子共同的愿望。我校布置了《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的第五个活动任务:和家人一起学唱《让爱住我家》,并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
学习任务一下达,学生就积极行动起来,每天一到教室就交流讨论起来。他们或从电脑下载歌曲,或从手机下载歌曲,有的为了便于记忆,还把歌词抄录下来,一遍一遍地学,一遍一遍地唱。从学生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次活动的效果。
生1:今天,我告诉妈妈,老师让我们一家人学唱一首歌,名字叫《让爱住我家》。妈妈先从手机上把歌下载下来,然后和我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跟着唱。不一会儿,我们就学会了,只是记不住歌词。爸爸出差了,真希望爸爸能和我们一起学唱歌。
生2:今天晚上,我们全家学了一首歌——《让爱住我家》。爸爸先从电脑上把这首歌找出来,然后我们每人各学自己的那部分,再一起学合唱部分。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们终于学会了。妈妈说,我们不应只是单纯地学习一首歌,应用实际行动让爱永住我们家。
生3: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学唱歌曲《我爱我家》。我和爸爸妈妈听了一遍又一遍,然后跟着唱,很快就学会了。通过学唱《我爱我家》,我明白爱是不吵架、不计较。
生4:爸爸妈妈虽然唱得不好,但是他们用心陪我唱了,我很开心。唱这首歌的时候,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在家陪我看书、写作业、玩游戏的情景,我感到很快乐。
生5:“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今天,老师让我们全家学唱歌曲《让爱住我家》,我问妈妈到底什么是爱。妈妈说,爱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学了这首歌,我明白爱不是索取,爱是奉献,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生6:平常我们都不喜欢唱歌,所以今天学唱歌,感觉好难啊!不过,我还是很高兴,一家人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都是幸福的。
生7: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爱是不吵架、不哭泣、不惧怕。回想过去,因为我不听话、不好好吃饭,爸爸妈妈有时会吵架,我很惭愧。我以后一定好好吃饭,妈妈做啥我吃啥,让爱永远住我家。
……
从学生的肺腑之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既享受到与家人共同做一件事的快乐,又从歌曲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2018年6月,《我爱我家》校本选修课程接近尾声,最后一个活动主题是“爱的告白”,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担当,活动内容是为家人、家庭做点事。
看,学生有的为爸爸洗袜子,有的帮妈妈刷电动车挡风板,有的帮爷爷剪指甲……事情虽然很小,但每件小事都体现了学生感恩的心。最后,笔者让学生讲述自己劳动后的感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通过这个课程,感觉自己长大了,心里美滋滋的,幸福极了。”
《我爱我家》课程结束了,正如一位学生的爸爸所说的:“从‘我的家庭成员到‘小小家庭树‘爱的告白,我发现孩子对家的定位在拓宽,对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是一个人前行的力量源泉。我是一个恋家的人,有人说恋家的人是‘驴,因为背上了‘户,所以没有‘马跑得快。而我认为家就像风筝的线,不管飞得多高,回过头来看看,总知道根在哪里。”
二、活动反思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態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我的家庭》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始部分,共计两个课时,内容包括家庭构成、家庭关系以及父母的工作等。每次教学,笔者总感觉学生“水过地皮湿”,没能深刻领会家庭的含义和父母的付出。德育课程应该做到让爱延续,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笔者和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同探讨开发了《我爱我家》这一校本选修课程。在课程中,学生用儿歌、绘画、思维导图展现家的内涵、成员构成,领悟到自己肩上承载着上辈的爱与希望。接下来,学生用采访、实地考察、询问等多种形式了解爸爸妈妈的一天,对父母多了了解,多了敬佩,多了体贴。在“我的家庭故事”演讲比赛当天,我校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演讲结束时,有的学生还紧紧地抱着妈妈,部分家长泪流满面,我们也被这场面感动了。这说明活动已走进学生的心灵,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最后,在“我为家人、家庭做点事”中,学生学会感恩,勇于担当。
“责任担当”是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围绕“立德树人”理念,引领学校课程改革不断向前。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