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言学习训练表达方法
2019-04-12莫志鹏张展明
莫志鹏 张展明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形式,记叙文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体现。记叙文学习须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关注语言的变化:在记叙的过程中辅以描写,会让文章显得生动;辅以抒情,会让文章凸显情感色彩;辅以议论,则让文章彰显深刻意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让记叙文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记叙文教学应特别关注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方法的多样性。下面我们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为例,谈谈记叙文“美好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紧扣课标,结合记叙文特点及学情设计“美好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第三学段(即小学高年级)课程目标与内容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革命传统题材的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在弹药耗尽以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五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已有一定了解,基本具备了把握故事梗概的能力,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表达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有待加强。我们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五读”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等词语),通过学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了事件梗概、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內容美。为了弘扬课标所倡导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价值取向,我们制定了第二课时的如下“美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3.领悟课文“点面结合法”这个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习作表达能力。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学习重点;领悟课文“点面结合法”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习作表达能力是学习难点。
二、记叙文美好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与教过程设计中的“美好阅读”价值追寻
遵循“教学导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实践运用”的阅读教学规律,笔者设计了第二课时“美好阅读”学与教任务书(如表1),用美好回顾、美好研读、美好总结、美好练笔、美好作业(含阅读拓展)五大教学环节中的美好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围绕“美好目标”展开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凸显出鲜明的层次性,以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篇长文,怎样才能在短短两个课时里高效达成学习目标呢?那便是合理分配每个课时的“美好目标”,以美好学习任务驱动“美好课堂”学与教过程,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了解故事梗概”是小学高年级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本课在第一课时学习了记叙文六要素,让学生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得意)的基础上,在第二课时“美好回顾”环节,以填空形式完成了对课文叙述顺序的回顾。在“美好研读”环节,我们用美好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对“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反复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群Ⅰ”让学生在圈点勾画的批注式学习中认识“点面结合法”,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中感受该法在文章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和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任务群Ⅱ”迁移方法,让学生先画出描写“点”“面”的句子,再探究运用“点面结合法”的好处,学生在迁移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点面结合法”的理解,感受英雄人物的英勇形象(得法、得魂)。“美好练笔”任务则是“点面结合法”的输出,让学生用“点面结合法”写一写大课间的场面,把习得的记叙语言进行文字表达输出(得言)。以上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美好阅读”教学设计“简其体,约其要”的价值追寻,体现了学与教过程中的“两个关注”,即关注学生记叙语言的积累和发展,关注学生记叙语言的实践运用,特别体现了语文学科育人的人文性,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实现了“美好阅读”教学对阅读内容美、思想美、表达美的价值追求。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