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读中悟美
2019-04-12梁汉容胡映秋
梁汉容 胡映秋
中国的古诗词有多美?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都会在读到某一句诗词时心有所动,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果我们不是出生在中国,可能永远不能体会“江南”是怎样的烟雨朦胧,“天涯”究竟有多遥远,“断肠”是怎样的相思,“明月”中有怎样的乡愁……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汉语言文字最高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今凡优秀的诗词作品,在语言上无不具有准确达意、形象生动、色彩明丽、音韵和谐等特点。古诗词学与教,以读为基本方法,“读”占鳌头:教师引领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诗人对话、与文本交流,披文入境,读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体验,并通过移情、品味感悟古诗词阅读的美好。下面我们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谈谈我们团队任务驱动下的古诗词“美好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特点及课文“美好目标”的确定
古诗词学习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以下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此外,三个学段分别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0篇(段)、60篇(段)。从课标中不难看出,古诗词学习在小学三个学段的学习难度在逐渐提高。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除了“读背默”,还应通过入境、移情、品味,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古诗词阅读的美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出自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此外还有《望天门山》《望洞庭》两首诗;三首诗都是写山水的,或阳刚或阴柔,带给读者不同的美感。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古今文化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既有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也有丰富灵动的形象美,还有深遂悠远的意境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韵文学习有一定困难,但也有一定的读诗经验,我们决定通过以读设境,渗透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体验、积累,培养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于是我们制定了本课如下“美好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二、古诗词“美好课堂”美好学习任务设计和学与教过程设计中的“美好阅读”价值追寻
大量文献显示,当前古诗词教学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作背景,二是分析与理解,三是欣赏与体验,四是朗读与背诵。我们据此设计了本课“美好阅读”学与教任务书(如表1,“美好目标”和“美好板书”略)。
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美、音美、景美,我们在“美好开课”环节设计了赏画面、读诗题、识诗人三个美好学習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多媒体播放的“西湖十景”美丽风光,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让学生读诗题、识诗人,将诗与西湖之景及诗人联系起来,驱动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营造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美好感知”环节,我们设计了读出节奏的任务,驱动学生读诗认字、划分节奏、复沓朗读,初步感知古诗之美在语言、语言之美在意象和音韵,把握古诗学习的重点。“美好研读”环节重点带领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我们设计了悟诗意的任务以及赏西湖之晴、西湖之雨、西湖之美的一个任务群,驱动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将新诗学习化难为易。其中的任务群Ⅱ是学习难点,教师须着重让学生从初步感知到精细挖掘,明白“西子”即“西施”,乃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喻西湖之柔美。“淡妆浓抹”之美,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运用了课件图片、语言旁白、生活想象等方法,浓墨重彩地“渲染”西施之美,便于学生感受西湖之美以及诗作语言的传神,比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妈妈、阿姨、老师平时化“淡妆”的样子以及同学们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节目时化“浓妆”的样子,这样学生就能真切理解西施之美是怎样的美了。“美好总结”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掌握古诗押韵的写法特点。到了“美好背诵”环节,教师用美好的轻音乐作背景,驱动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边背边想象画面,背出诗中的景美、情美、语言美。“美好作业和推荐阅读”环节,一方面让学生继续背诵和抄写本课古诗,一方面搜集更多描写西湖的诗,指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领略西湖别样的美。
三、“美好课堂”“读”占鳌头,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感知古诗阅读的美好,实现对古诗学习的入境、移情、品味
周庆元教授曾说:“诗歌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诵读是一种眼、耳、口、心同时活动的阅读体验活动,是一个对文本中字、词、句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情感全面感知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增强语感、领悟诗词之美的过程。
意境是诗的灵魂,入境朗读方能得古诗之意、古诗之魂,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本诗仅28字,如何让学生在凝炼的诗句中体悟到古诗所精心描绘的美好意境呢?唯有借助想象力,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将美景变得清晰而丰盈起来。比如在“美好研读”的说话训练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学与教。
师:“潋滟”(板书:潋滟)二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它们跟水有关,水怎样?
生:波光闪动。
师:还能用什么词来说?
生: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师:真美啊!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同一条游船上,你会看到什么美景?(PPT出示晴天的西湖图及说话训练的内容)
生1:灿烂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
生2:温暖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金光闪闪。
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美文需美读。”美好的古诗当然更需要美读。诵读是古诗教学的骨和肉。在本课40分钟的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贯穿始终。我们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教读、师生齐读、配乐齐读等,引导学生从初读的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到细读时的品读、理解读、赞叹读,到最后熟读成诵,可谓步步深入。学生在反复吟诵、仔细品味的过程中,一方面感受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一方面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师: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请把你的理解通过诵读读出来。
生1: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我觉得晴天和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因为天气不同,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些。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却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的三种解读不论对错,都体现了他们对古诗之美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入境、移情、品味,让我们的“美好阅读”携手经典诗词,与美好同行!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