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2019-04-12李安妮林进师
李安妮 林进师
(1、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福建泉州362400 2、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福建泉州362400)
冠心病作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不同人员膳食结构的调整,冠心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患者年龄也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1]。当患者出现过度劳累或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或者心律失常等表现,使得患者长期受到疾病困扰,久而久之,患者容易出现各类焦虑、抑郁等问题。焦虑、抑郁问题的存在又会影响到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其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5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方面:男性53例,女42例,年龄方面:42岁-79岁,平均年龄(62.82±5.25)岁,病程方面:3年-10年,平均病程(5.86±1.14)年。所有患者同意本次研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该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在入院后积极进行常规护理,比如熟悉院内环境、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病情观察等,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具体方法如下。
(1)健康教育。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在健康教育方面采取群体教育、个体教育与书面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①群体教育。在每日清晨10:00-11:00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全体健康教育,按照大课堂方式进行现场冠心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内容有:冠心病病理病因、高危因素、冠心病临床症状、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冠心病自我诊断、冠心病发病诱因、冠心病治疗方法、饮食要点、体育活动训练等。全体教育期间按照健康教育计划逐步完成对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现场讲座可借助于多媒体通过音频、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完成健康教育,群体教育每次完成后及时发放本期教育宣传小册子;②个体化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冠心病患者年龄、听力状态、视力状况、文化程度、病程、饮食情况等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综合不同冠心病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于长期饮食不规律、饮食无节制以及肥胖患者,应重点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告知饮食以及肥胖对患者疾病的影响,指导患者控制肥胖、控制好食物中胆固醇与脂肪摄入,增加新鲜蔬菜以及水果摄入,低盐饮食、低糖饮食等。对于长期不运动或者对运动存在顾虑的患者,健康教育中应提高患者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比如体育活动可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等。依据不同患者运动耐受性指导患者参与合适的有氧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步行、慢跑等,不同运动项目的选择应考虑患者行动能力、兴趣爱好;对于长期吸烟、酗酒患者,应告知吸烟饮酒的危害,并通过实例让患者真切感受到吸烟、饮酒的危害性,进而戒烟戒酒;③书面教育。通过大量文献检索,明确冠心病患者最新护理研究进展,依靠循证护理模式找到更多适合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护理方法,然后将其编制成册,通过丰富书面教育材料,供部分冠心病患者自行学习,逐步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的全面认识。
(2)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心理疏导期间,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放松患者的戒备心理,然后了解不同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原因,从而正确引导患者面对疾病,通过鼓励、安慰、情感支持等帮助患者客观对待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借助于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充分依靠患者家属的情感支持,让患者看到家人的关心与爱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2)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抑郁评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后换算为标准评分,其中抑郁评价临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倾向越明显;焦虑则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做出评价,同样将调查结果换算为标准分,50分为焦虑的临界值,分值越高,则患者焦虑情况越严重[3]。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采用健康状况评价量表(SF-36)实施评价,主要从身躯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做出评价,每项分值在0-100分,分值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本文各项研究参数均为计量资料,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差异性t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对比
冠心病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下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表1 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时间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例数(n)95 95抑郁评分55.81±6.65 36.38±3.19 25.676<0.05焦虑评分57.94±6.16 39.01±4.45 24.279<0.05
2.2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冠心病伴抑郁焦虑心理状态患者护理后较护理前在身躯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结果(±s)(n=9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对比结果(±s)(n=95)
时间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身躯功能41.22±5.64 73.61±4.01 45.619<0.05生理功能42.26±5.14 70.59±3.84 43.037<0.05情感功能45.61±5.08 72.81±3.83 46.671<0.05角色功能47.89±5.36 69.07±4.24 30.206<0.05社会功能52.31±6.35 79.82±5.07 32.998<0.05
3 讨 论
冠心病对患者的危害较大,比如容易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而患者由于对冠心病缺乏客观认识,认为一旦患上冠心病,意味着将不久于人世;部分患者治疗时间较长,而且治疗效果不理想,这些都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抑郁问题,并进一步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得患者出现抵触、拒绝治疗等[5]。
针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问题,本研究中重点强化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方面将群体性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教育以及患者自我学习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多元化的护理需求,通过多元换健康教育方式、多方面健康教育内容能够较好的帮助患者提高对冠心病相关知识认知,进而依靠自身认知去影响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疏导方面重点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针对焦虑抑郁问题,积极沟通,了解焦虑抑郁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帮助患者逐步改善心理状况。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下降,生活质量评分上升。
隋秀嫚学者分析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伴负性情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认为冠心病伴负性情绪患者通过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患者情绪负担明显减轻,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6]。
综上所述,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