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单招生学风建设

2019-04-11耿言海

文教资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耿言海

摘 要: 单招生进入大学之后表现出一些“学习不适应”现象,学风建设问题应引起重视。本文从创业教育视角探讨加强单招生学风建设路径,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育人体系、协同推进体系等举措,有效打开单招生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 单招生 学风建设路径

对口单招是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高校招生形式,招生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往届毕业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一些单招生进入大学之后表现出“学习不适应”现象,單招生学风建设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单招生学风建设顺应时代要求、契合学生特点,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一、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从国家发展看,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概括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所以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产学研用深入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力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从高校内涵发展看,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迫切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被联合国称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三)从人的全面发展看,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曾提出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是人发展的第一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是人发展的第二形态,以“自由个性”为特征是人发展的第三形态。这是人不断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结合这一论断特征和时代特点,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三个方面[1]。

阎建平、王美兰[2]认为人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社会能力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听力、看力、说力、脑力、做力、行力、体力等。社会能力须经过学习、实践等各种形式的训练活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人真正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生存和不断发展的能力。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从易到难的能力结构系统。通过创新创业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单招生的特点

对口单招生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培养模式的不同及个人、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笔者从学业、心理等方面对单招生进行分析。

(一)学业方面。

对口单招学生和普招生相比在学业上呈现出两个特点,即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技能优势较为明显。

1.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单招生的文化基础与普高生相比有一些差距,特别是英语、高数、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一些中职院校没有开设,造成知识的断层,进入大学以后学习起来困难。尤青、周定辉[3]曾对单招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单招生和普招生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相比低10个百分点左右。

笔者对大一年级对口单招学生的英语、高数和大学物理考试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显示高等数学不及格率达28.6%、高等数学不及格达29.2%、大学物理不及格率达28.6%,和普招生相比高出近4个百分点。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对口单招学生毕业证和学位证获取率比较低,笔者曾对单招毕业生毕业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毕业证和学位证获取率和普招生相比有一定差距。

2.技能优势

单招生中职阶段在专业和技能上接受了系统训练,技能水平和普招生相比有较大优势。笔者对大一年级新入学的对口单招学生的技能状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有84.8%的学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证书,43.5%的学生获得2项及以上的中级职业技能证书,14%的学生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普招生由于培养模式不同,大学前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率低。

(二)心理方面。

1.认知因素方面

部分学生认知结构零散无序,难以激活和利用相关知识,多注意描述性知识。部分学生知识结构相对零散,不能有效组织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另外,更多采用表浅的学习加工类型,多注意描述性知识,忽略隐含中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难以从给定的信息中引导出新的信息,很难做到灵活运用或举一反三。这一点在平时考试和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部分单招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不够,难以理清知识脉络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时遇到困难,导致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存在偏差。同时表现出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能力欠缺,不能正确使用学习策略。

2.非认知因素方面

在非认知因素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水平偏低,对学习放弃自我努力,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和普招生存在差异。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存在比例偏高,反映在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与人交往时表现出不自在;有些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忧郁心情,缺乏活动愿望。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单招生学生建设的路径

单招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通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打开学风建设的“突破口”。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1991年)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4]。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单招生招生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型本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坚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职业能力与个性成长、校内教育与校外体验、校园文化与双创氛围”的“四统一”理念,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岗位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强化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

(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体系

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求实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增强培养的柔性,激活学生自身学习活力,大幅度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学分,适应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专业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院系、学科或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推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团队式指导、协作式学习”为特征、融合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化项目教学。采取立项管理的方式,按教学团队、教学项目、教学内容、训练教材、教学资源等一体化同步建设的要求设置课程项目、课程群项目、专业综合训练项目、工程化教学项目等不同层次训练项目。

2.教学体系

改革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构建理论教学、技能课程、见习实践、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人物訪谈等跨度四学年、覆盖全体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和课外教师协同实施的课程体系。借助“互联网+”加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优化、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编纂双创教育案例库,采取上岗实习、自学理论、定期辅导、定期研讨、编制案例研究报告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以教学改革立项的方式,引领和资助一批专业课程开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研究方法、创业途径目标的专业前沿课程和专业导论课程。

3.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大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课程、实践、文化、管理、服务等环节的育人功效,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冒险精神、担当意识。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侧重学生独立精神、创新文化及容许失败、包容试错、勇于探索的企业家精神培养,为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

(三)健全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6]。所以应该建立多途径、广覆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1.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按课程化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并定期开展安全性与过程规范性专项检查,并建立实验教学、创新训练等一批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水平。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打造融创、学科竞赛、项目训练、孵化培育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学院。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资源优化、内外融通、共建共享、运行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2.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校企、校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实践、成果展示、学术论坛、讲座沙龙、投资路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接触科技前沿,了解市场信息,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依托实践平台,开展“一专业、一大赛,一学院、一品牌”建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创业平台等预算项目,构建四级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成立创新创业相关社团,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创客文化,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3.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校内教师与校外行业企业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围绕校院两级“四创平台”,坚持“四统一”培养要求,开展“校内中心+工程化项目+校外基地”为主要模式的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以教学项目为纽带连接产学研,消除人员、技术、设备、场地、经费壁垒,建成开放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平台载体;实现竞赛普及化、扩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项目化教学的覆盖面,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年覆盖率不断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基础实验、工程训练、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四大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等平台和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

(四)优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按照“前期创新孵化+中期创客培养+后期创业实践”三大职能,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面向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力的广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实践和多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对已开展创业实践及正在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辅导、政策指导、投融资管理、财务法律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全程化、一站式无偿服务。建立创新创业网站和微信,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新闻等,支持创业团队发展,大力宣传创业典型。

(五)强化创新创业协同推进机制。

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和“校、院两级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建立由学工、教务、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齐抓共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二级学院建立创新创业考核机制,每年评选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先进工作者、创业先进单位和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定岗定编和职称评定中,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和成果作为必要内容和要求。在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中将成果服务创新创业教学作为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柳.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职业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7).

[2]阎建平,王美兰.能力新论——简谈人的能力及其发展规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3]尤青,周定晖.本科院校对口单招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1(8).

[4]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5]钟强,刘月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

[6]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本文是南京市2017年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本科高校对口单招学生学风建设对策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SZ201704)的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