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9-04-11储昭辉刘沛平
储昭辉,刘沛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迫切需要高校进行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建设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1]。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用型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2]。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围绕自身办学定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上存在认识误区以及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深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一、深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别是近3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人才培养的重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应用型高校必须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高校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二)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教大国,但要从高教大国迈向高教强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关键。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综合带动作用的一项全方位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以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4]。
(四)提高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而青年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可以增强应用型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因此,应用型高校必须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和倍增效应,提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与获得感[5]。
(五)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大势所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这表明高校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发电机,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体系。但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实践和积累还不够[6]。“大学生创业”是国际形势所趋,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这也是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之一。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
部分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准确,简单化、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创办公司,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应用型高校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普遍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支撑,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7-8]。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但这些课程主要分布在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内容和模式较为单一,结合专业特点的“嵌入式”创新创业课程很少甚至没有,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还比较严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实践性不高,无法形成由专业到专长、由专长到创业的培养过程,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不高,辐射作用不强。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
应用型高校的显著特征就是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产教融合,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这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由于受到理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没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深度和广度不够,协同育人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指导帮扶不到位,许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都是纸上谈兵,为了竞赛而竞赛,真正付诸实践的寥寥无几,创业层次低,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建设水平不高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比较匮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备,导致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嵌入式”创新创业课程无法开设。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院系就业管理部门人员、团委教师、辅导员担任,或经济、管理学科教师兼任,稳定性差、力量薄弱、质量不高、指导能力有限。另外,这些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或仓促上阵,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性不高,培训建设难度大。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路
在深入剖析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理念,参照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高校成功经验[9-11],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理念,构建“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与创业潜能,实现岗位创业,高质量就业。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可以构建由低级到高级的呈螺旋式上升的“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层是基础层,普及通识模块,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普及创新方法、掌握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第二层是嵌入层,专业嵌入模块,面向不同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思想渗透、联合企业导师开设特色化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潜能,让学生了解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常态,掌握最前沿的专业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第三层是卓越层,模拟实战模块,面向少数创业条件比较成熟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精英式教育,提供系统性、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模拟实战训练,强化创业技能培养与项目培育,使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二)创新思路,搭建“四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和强有力的支撑。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四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四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四类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由低到高,呈阶梯式递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首先,依托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如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开放式、自主性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其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再次,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心)、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一批基于协同创新、高质量的创业模拟实训平台,架起创业知识转化与创业孵化实战的桥梁,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岗位创业型”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自主创业,应用型高校可以发挥地方性的优势,与地方协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实战平台,如创客实验室、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支持技术成熟、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孵化,创办新公司。
(三)创新方式,确立“五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模式
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落地生根,就必须设计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我们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理念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高校成功经验,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五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模式。“五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模式如图2所示。
“五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模式由3个层次、3个环节组成,包含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混合讨论、第二课堂、商业实战5个维度。其中,课堂教学传授各种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主体、客体和过程等要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思维;案例分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创新创业案例;混合讨论是案例分析的延伸,通过专家讲座、创业沙龙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性认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计划、熟悉创新创业过程、研究创新创业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技能;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检验学生学习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指导学生通过商业实战的模式进行创业模拟与孵化,体验创新创业全过程,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进而实现自主创业。
图2 “五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保障模式
协同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型高校可以采用校地协同的模式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运行。第一,推进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需求协同,形成“需求导向”学科专业结构,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变高校单一人才培养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第二,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平台、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等,地方政府在场地、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推进不同高校、学科协同,包括国外高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