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活动观察,提升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2019-04-11吕燕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9期
关键词:豆子恐龙创设

文/吕燕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自主选择活动区域,自由选择材料、自主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主要方式,具有开放性、低结构、自主性、个别化和愉悦性等特点。但是在区域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疏于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准备上,在活动过程中更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幼儿的安全管理和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上,也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清晰地描述幼儿的学习行为,不能精准地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更无法组织幼儿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问题探讨与分析。久而久之,幼儿区域活动的质量受到影响。

蒙台梭利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去重视区域活动的质量,不断地产生持续的、有效的活动,使其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和发展。只有真正用心观察,你才能发现儿童的惊奇之处、专注之处、创新之处,发现儿童遇到困难时的焦虑和解除困难时的惊喜等。

区域活动观察蕴含的价值

所谓观察,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观,即看;察,即仔细地看。观察就是仔细地察看客观事物和现象。

区域活动观察则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仔细察看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言行,通过回顾、反思、评价和分析所记录的信息和内容,了解和判断每个幼儿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们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等。区域活动观察对幼儿学习具有怎样的价值呢?

一是区域活动观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每一个儿童,更加有效地适应他们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特点。

二是区域活动观察是了解儿童行为表现及发展变化、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三是区域活动观察能了解幼儿在所有领域的发展能力:社会性、情感、身体动作和认知等,个性品质,应对困难情境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行为的能力,深层次兴趣和爱好,正在建构的信息和知识,对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表达。

通过区域活动观察,能更好地支持每个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使其更加专注、投入、持久、积极主动地与材料发生互动,引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区域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感。

区域活动观察的可行策略

1.聚焦观察信息。

在观察儿童时,教师会看到和听到很多的东西,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干扰因素多,往往让教师无从下手。我们应让观察变得更加聚焦。

(1)聚焦环境的创设与设置。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环境是支持幼儿区域学习的重要载体,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能为儿童在不同发展层次上提供多种选择,使他们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技能水平,用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比如,环境创设是否让儿童感到安全,是否有幼儿独处或静思的空间?环境是否保持整洁有序,防止儿童为寻找材料而浪费时间和精力?环境是否具有美观性和艺术性,是否满足幼儿对美的需求?环境创设的种类和数量是否满足每一个幼儿活动的需求,是否给予幼儿探索、选择和自由的空间?

比如,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语言区的幼儿处于活动室较为阴暗的角落进行阅读,因为采光不足,对于幼儿的视力有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将语言区创设在采光充足的地方。还有,生活区和美工区两个区域,因为都要用到水源,如果离水源太远,会导致幼儿使用极为不便,不仅来回操作浪费时间,还会使地面受潮,影响行走。因此,生活区和美工区应创设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为宜。

(2)聚焦材料的提供与使用。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进程,它能诱发、支持、影响幼儿的学习行为,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工具。需要教师静心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通过观察了解哪些材料是适宜的,哪些材料是需要调整的。

比如,材料投放的目标性:盲目投放的材料不仅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还会干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放材料。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具有差异性,材料的提供需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材料不断细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材料投放的操作性:区域活动不能只提供幼儿观看欣赏的材料,而是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要具有可操作性。材料投放的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是指材料必须能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的操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持久探索。材料投放的动态性:有些教师投放的材料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变。应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变化材料。

(3)聚焦幼儿的行为与表现。

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而区域活动最为关键的是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比如,幼儿喜欢在哪个区域活动?对什么活动感兴趣?喜欢在区域中做什么?材料是如何使用的?持续活动的时间有多长?是否与同伴发生互动和交往?是否产生矛盾和冲突?有怎样的语言和行为?是否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如何反应、解决和处理的?是否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成果和作品如何?

当然,对于具体的区域还要有更细致、有针对性的观察。比如,科学探索区要关注幼儿操作、实验和记录的方式,是否取得实验的成功?建构区的搭建是否体现了该年龄段幼儿的建构水平,辅助材料的使用和建构主题的表征如何?生活区中则要关注幼儿对工具材料的使用是否准确,卫生要求如何?是否体现与同伴的合作?……

2.合理分析与评价。

评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动词assidere,意思是坐在一起。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和儿童坐在一起,教师需要在儿童身边。评价就是教师和儿童在一起并为了儿童所做的那件事,而不是教师对儿童所做的事。

教师要有效运用观察获得的信息,给予分析,作出判断,就如何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支持做出决策。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儿童的所有领域的发展能力、个性品质、应对困难情境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行为的能力、深层次兴趣和爱好、正在建构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对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表达等。

案例一:小班美工区(涂色金鱼)

皓皓正在美工区给小金鱼涂色,只见他选择了不同颜色的蜡笔在涂,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橙色。他沿着小鱼图案的轮廓按照一定的顺序涂色,有时从上到下,有时从左往右。每涂完小鱼的一个部位,就会换一种颜色接着涂。画完后,他告诉我,这是他在给小鱼穿衣服,小鱼穿的是彩色的衣服,身体是绿色、红色、黄色的,尾巴是蓝色的……最后,他拿着画笔要求我给他写上他的名字。

分析与评价:基于观察,我们对皓皓在美工区的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一是认知发展:皓皓对颜色的了解已经非常丰富,不仅会熟练使用,而且能正确说出每一种蜡笔的颜色,表明他的词汇量在不断地增加。二是身体动作发展:从皓皓熟练地涂色和作品画面均匀的色彩来看,他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精细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三是社会性发展:虽然皓皓不是一个十分外向的孩子,但他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显然他已经具有主动交往的意识,并且与成人建立了一种信任的关系。四是情感发展:整个活动中,皓皓都很愉悦地参加美术活动,尤其是在涂完小鱼之后,他兴奋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同伴介绍,很有成就感。

案例二:小班生活区(舀豆子)

“生活区”中有两个小朋友正在进行舀豆子的操作。其中A小朋友动作熟练,每次都稳稳地把豆子舀在矿泉水的瓶口中,桌面和地面都很干净,没有洒掉一粒豆子。几分钟后,她将瓶子全部装满,随后离开了生活区。另一位是B小朋友,每次舀放都会把豆子泼洒在桌面上和地上,她的操作有点复杂,一会左手操作,一会又换成右手;一会坐着舀,一会又站起来。就这样反复多次,她舀豆子的动作变得熟练起来,速度也加快了些。看到同伴离开,她停下手中的操作,但很快又专心于舀豆子的操作之中。约半个小时后活动结束,她也舀了近半瓶子的豆子,看着瓶子里的豆子,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与评价:虽然两个孩子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但是孩子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很明显,A小朋友动手能力强,不仅用时短,且手眼协调能力、小肌肉动作发展好,该活动对于A小朋友来说没有挑战性。而B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明显差很多,她的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较弱,但她遇到困难没有焦虑,也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地变化动作和姿势,探索舀豆子的最佳方法。不仅专注力强,不受同伴离开的干扰,而且具有很强的坚持性,直至活动结束才离开,表明她具有很强的任务意识。当然,该活动也引发我们教师思考,在材料的提供上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给予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3.积极回应与支持。

教师的回应可以在观察幼儿的同时作出回应,也可以在观察之后的一段时间进行回应。但其回应的内容都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或者是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基于儿童的观察,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问题的回应与支持,才能使幼儿的学习更持久,更深入。

一是回应幼儿的兴趣,给予环境上的支持。在一次区域活动观察中,我发现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并没有参与到区域中的活动,而是跟随在老师左右。后来我和老师交流后了解到,该幼儿不喜欢当前的区域活动,如果进区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干扰和影响同伴。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了其他幼儿不受干扰和影响,所以,他成了老师的小尾巴。这一现象让我感触很深,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喜欢当前的区域活动?他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便找乐乐谈话。在谈话中了解到他非常喜欢恐龙。我问:“你会画恐龙吗?”“当然会!”乐乐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行,你现在就到美工区去,把你喜欢的恐龙都画下来。”“好!”乐乐自信满满。没想到,他在美工区一口气就画了二十多幅恐龙,而且每一幅恐龙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我大为惊叹。

这让我想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一书中提到的关于特殊兴趣区的创设。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室中都有自己喜欢的区域,米兰达老师创设了个性化的区域,比如,体育馆、室内运动区、木偶区、烹饪区和木工区等。显然,这些区域是为个别幼儿的特殊兴趣和需要开设的。

于是,我和乐乐商量,建议他带一些恐龙的图书和玩具来,为他单独开辟一个“恐龙乐园”的场所。他显得异常兴奋,没几天就把收集的材料带来了。于是我和他一起布置“恐龙乐园”,这里一下子吸引了好多小朋友围观。开设后的每一天,乐乐都和同伴一起兴致勃勃地在“恐龙乐园”开展与恐龙相关的活动,阅读、拼搭、绘画、泥塑、建构等,不亦乐乎,常常流连忘返。可见,孩子只有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之中,才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是回应幼儿的问题,给予教学上的支持。教师对区域活动观察所收集的信息要充分利用,对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要及时转变为幼儿新的学习契机,在区域活动和教学之间建立一定关联,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幼儿解决困惑,给予有效的回应和支持。

比如,在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关于“吸水”实验的材料,如海绵、吸管、毛巾、纸巾、棉布、丝绸等,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去发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吸水能力。在操作中,我们发现幼儿大多使用海绵、毛巾等材料进行实验。活动结束时,很多幼儿对吸管是否能吸水产生了意见分歧。面对幼儿的争议和困惑,教师决定以集体教学的方式开展吸管吸水的科学探究。

首先,教师引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吸管能吸住水吗?为什么水会往下漏?漏水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操作时,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吸管的一端不漏水?大多幼儿发现用大拇指堵住吸管,吸管就不漏水了。第三次操作时,幼儿发现用大拇指堵住吸管后只能吸住少部分水,于是教师又引导幼儿探索,是先堵还是先放?第四次操作时,幼儿采用将吸管先放入水中,然后用大拇指堵住吸管,水就能吸上来了。

教师借助集体教学活动对区域活动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丰富、提升区域活动经验,还能更好地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

猜你喜欢

豆子恐龙创设
夹豆子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开心豆子 等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