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疑似患者变应原分布的分析

2019-04-11侯红枝郑艳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变应原禾本科艾蒿

侯红枝 郑艳秋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呼和浩特 01005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1]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于鼻黏膜的,因特异性个体接触环境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被WHO-ARIA指南定义为终身性典型过敏性疾病[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原检测阳性为AR诊断的主要依据,避免与变应原接触也是AR临床防治的重点,因此明确变应原分布变化特征在AR诊断、预防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变应原的分布受地区、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有关AR发病及其主要变应原特点有较大差异。本文探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疑似AR患者的变应原致敏状况,分析患者特征(年龄、性别)及季节对AR发病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AR诊断和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1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本地1 296例疑似AR患者作为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11例、女性685例;年龄3~75岁。均诉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入选标准:①久居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及巴彦淖尔市等);②不合并下气道症状,无免疫缺陷疾病;③无皮肤划痕症、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慢性鼻及鼻窦炎等;④入选前3周无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及抗焦虑药物应用史。

1.2 研究方法

1.2.1 试剂及材料 对以上入选者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变应原试剂由德国默克公司提供,共包括21种常见变应原,分别为动物毛、树Ⅰ、树Ⅱ、禾本科、禾本科/谷类、艾蒿、蒲公英、豚草、藜、葎草、刺槐、德国小蠊、松、长叶车前草、粉尘螨、屋尘螨、新月弯孢属、白色假丝酵母(念珠菌)、特异青霉、交链孢霉、烟曲霉。阴性对照为生理盐水,阳性对照为盐酸组胺(10 mg/mL)。

1.2.2 SPT检测程序 前臂屈侧健康皮肤,以75%乙醇消毒后干棉签拭干,贴上编号胶带后开始滴标准变应原提取液。具体操作:滴液间距2 cm,皮肤绷紧,一次性点刺针与前臂成90°角快速通过滴液并刺入皮肤,轻柔1 s后拔针,完成全部变应原点刺后3 min拭净皮肤残液,15 min后参照标准读取结果。

1.2.3 SPT结果判定标准 采用SI指数评价SPT反应强度,即通过测量风团最大径垂线,计算平均直径之比。比值共分5级[3]: 0级(0~25%)为(-);1级(25%~50%)为(+);2级(50%~100%)为(++);3级(100%~200%)为(+++);4级(200%以上)为(++++)。2级及以上视为有临床意义的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根据统计内容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T阳性检出率及变应原分布 在接受SPT的1 296例疑似AR患者中,1 127例患者SPT结果为阳性,总阳性率为86.95%,共有79.59%(897/1 127)的受试者存在2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本地区阳性率居前几位的变应原依次为艾蒿(80.12%)、豚草(67.96%)、禾本科(62.73%)、树Ⅰ(30.43%)、粉尘螨(28.48%)、刺槐(22.18%)、禾本科/谷类(21.21%)、德国小蠊(19.52%)及蒲公英(17.21%)等,均为吸入性变应原。变应原阳性率详见表1。

2.2 多价变应原SPT阳性筛查 单一变应原阳性患者共159例(14.11%),双重变应原阳性患者482例(42.77%),3、4重变应原阳性患者341例(30.26%),5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患者145例(12.87%)。可以看出,单一变应原阳性患者和5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患者(高过敏)占比较少,双重变应原阳性者最多,2~4种变应原过敏者占比较大(73.03%)(表2)。

2.3 主要变应原性别分布 男、女AR患者的SP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54%(541/611)和85.55%(586/685),不同性别之间SPT阳性检出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4,P=0.031)。

2.4 主要变应原年龄分布 本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以下5组,即:3~11岁组、12~19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及≥60岁组。调查显示SPT阳性率以12~19岁年龄段为最高,20~39岁年龄段次之;以12~19岁年龄段为分界,随年龄变化,SPT阳性率显示向两边递减的趋势(表3)。12~19岁组与3~11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比较,SPT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37,P值均<0.05);≥60岁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362,P值均<0.05)。

2.5 主要变应原季节分布特点 本地区AR全年均有发病,在4月和7~9月迎来2个高峰期且以8月最高。不同季节SPT阳性率分别为:春季26.71%、夏季13.22%、秋季50.84%、冬季9.23%;不同季节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9,P=0.017)。其中变应原阳性率居前3位分别为艾蒿、豚草及禾本科(表4)。

表1 各变应原SPT结果分布 (n)

表2 多价变应原SPT阳性筛查结果

表3 SPT试验阳性率不同年龄组分布情况

表4 各季节阳性分布特点及3种主要变应原不同季节的分布 [n(%)]

3 讨论

近年在全球范围内AR患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AR的发病既与特应性的个体因素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4]。不同地区的AR患病率差异较大,变应原暴露情况也具有地域性特点[5]。加强对本地区主要变应原的研究,对于制订流行病学防控措施,合理提高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SPT[6]是一种易操作的变应原检测方法,在证实IgE介导的变应性疾病诊治中被国内外临床指南所推荐。本研究SPT显示,在纳入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R疑似患者中,阳性率达86.99%,阳性率居前几位的变应原依次为艾蒿(79.28%)、豚草(67.25%)、禾本科(62.07%)、树Ⅰ(30.11%)、粉尘螨(29.93%)、刺槐(21.95%)、禾本科/谷类(20.98%)、德国小蠊(19.40%)及蒲公英(17.03%)等,以吸入性花粉为主。有79.59%的受试者存在2种及以上的变应原阳性,单一变应原阳性较少。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川等内地或沿海地区)变应原报道结果[7-12]不同,内蒙古中西部家居环境中的变应原(尘螨)和昆虫变应原不占重要地位,粉尘螨及屋尘螨检出率较上述地区有所下降,因动物毛皮屑和霉菌致敏率极低,而艾蒿、豚草和禾本科作物等花粉致敏物检出率则显著上升。以上结果反映出本地区环境及气候的特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风沙大,冬夏较长、春秋较短,艾蒿、豚草、禾本科等气传花粉致敏原更利于播散,屋尘螨、粉尘螨的暴露水平则极低。

研究发现,本地区变应原阳性结果无性别差异,表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R人群SPT阳性率以12~19岁年龄段为最高,20~39岁组和3~11岁组也具有较高水平,39岁以后阳性率则明显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群阳性检出率最低,这与既往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类似。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群免疫水平降低,机体对变应原的敏感度降低等抑制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同时也有报道[13-14],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相同变应原环境下的敏感度也有差别,对于蒿属等植物致敏原来讲,可能年轻人群更易感。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耐受或易感某类致敏原的筛查及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研究显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R发病及就诊相对集中于春季和夏秋季(7~9月),且以8月患病率最高。这是源于艾蒿、豚草、禾本科等草本类是本地区最重要的气传变应原,以上类型的草本植物在春季(尤其是5月份)、夏秋季(尤其是7、8月份)开花较多,以风为媒介使空气中花粉数量剧增,而在其他季节,特别是冬季,空气中致敏花粉处在全年的最低值,大大减少了致敏概率。一般认为,内蒙古冬季气温下降明显,室内通风少,更有利于粉尘螨、屋尘螨、蟑螂等的滋生,在针对AR的防治中,应重视不同变应原具有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特点。本研究中部分受试者变应原检测为阴性(13.05%),这并不意味没有致病变应原,而是因变应原种类繁多,可能预设的变应原种类不完善。因此对于疑似AR患者的诊断,应在结合病史、遗传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变应原的检测识别,应根据地区、年龄制订出不同的变应原检测谱,以提高检测准确性。

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R致敏变应原分布特点及其与发病相关的某些特征。内蒙古中西部地区AR变应原与地理、气候、植被等环境特殊性相一致,艾蒿、豚草、禾本科花粉、树类花粉是本地区的主要变应原,此结果较既往报道其他地区的结果有差别。由于研究时间有限以及样本量的限制,本地区AR发病状况及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变应原禾本科艾蒿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艾香萦怀
芦根及其混淆品的鉴定
采一把艾蒿回家
禾本科植物之王
采艾蒿
花生田禾本科杂草田间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