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2019-04-10亓文娟孙菁胡井军
亓文娟?孙菁?胡井军
摘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得出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与其专业、性别、文理科属性、毕业去向、兴趣爱好及学校文化具有相关性,并以此提出通过增强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构建突出大学精神和主题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体系、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驱促进作用来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水平。
关键词:借阅行为 文化育人 大学精神 主题教育
一、引言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切实构建包括文化育人体系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育人是大学第一要义,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图书借阅信息对于分析学生的读书行为和学习习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发挥并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是目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分析——以HHUC为例
HHUC包括三个学院,BAS学院是经管类学院(文理科均有),ITE学院是计算机类学院(全部理科学生),MEE学院是机电类学院(全部理科学生)。本文通过对三个学院学生图书借阅记录系统中的读者数据、图书数据和借阅关系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学生借阅行为与其所学专业具有高度相关性。BAS学院学生借阅经济与管理类书籍以及英语教学类书籍较多;ITE学院学生借阅信息处理(信息加工)类书籍最多,MEE学院学生借阅书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类书籍最多。
第二,学生借阅行为与学院男女生比例和文理科属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BAS学院、ITE学院、MEE学院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1:3、3:1、5:1。除专业书籍外,BAS学院借阅当代作品類、历史类、考古与风俗习惯类书籍是最多的,其次是ITE学院,最后是MEE学院。
第三,学生的借阅行为与毕业去向和兴趣特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英语教学类书籍三个学院中借阅最多的是BAS学院,其次是ITE学院,最后为MEE学院。BAS学院学生英语方面的教学要求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高,并且出国深造学生人数比另外两个学院多。
第四,学生的借阅行为与学校文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HHUC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可以反映出该校学生具有工科学生踏实严谨的风格。而文学、艺术类图书的借阅相比较少,学校的文学艺术气息稍显薄弱。
二、基于图书借阅行为的高校文化育人实现路径
(一)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首先,优化改进图书馆服务水平。将对读者借阅序列模式的分析结果运用到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通过个性化服务信息推送、图书摆放位置优化、图书馆检索系统升级、图书订购决策支持等形式来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次,图书馆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构建自身文化育人平台。图书馆可结合校史馆来发挥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结合网络技术和自身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读书节、中华经典美文朗诵、“读书之星”评选、“假期把书带回家”活动等,突出传统文化和书香文化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自身的文化育人平台。
再次,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服务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借阅行为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图书馆文化育人作用的大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整体设计、统筹把握,突出大学精神和主题教育来构建全面的文化育人工作体系
首先,高校通过整体设计,统筹意识形态教育,将重大纪念日、时政热点以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主题教育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院系、部门协调分工,通过“每月有主题、月月有特色”的构建全年文化育人体系。例如3月份结合雷锋日创建学雷锋活动月,主要突出志愿服务活动和培养学生的奉献感恩精神,4月开展校风建设月活动,通过优良学风、教风的创建来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5月结合教育部主推的“助学筑梦铸人”活动开展资助诚信教育,引导学生以诚信修身以诚信立世,6月结合毕业生离校通过毕业生晚会、最后一次班会、诚信学术、文明离校等活动创建毕业生教育月;9月结合新生入学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月活动,10月结合国庆、校庆突出大学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爱校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和爱校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月通过传统文化活动集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个人修养,12月集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校、感恩国家,自觉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等。
其次,高校要拓宽文化育人的载体,形成“课堂+实践+网络”共发展的育人载体。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专业知识和专业培养扎实推进;利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友走访等形式推动实践课堂的育人作用;构建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网络文化阵地,发挥新媒体的育人作用。
最后,营造并优化高校文化育人环境。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将科学、高校、民主的大学制度应用于文化育人工作中,通过制度的有效性和长远性来促进师生在学校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全面发挥多方主体作用,形成“教师+学生”双驱促进的文化育人格局。
首先,发挥教师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完善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配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师德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扎实专业基础,诚信学术,同时通过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完善健康人格,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发挥学生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驱动作用。在育人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文化育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吴翼泽.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3.
[2]蔺伟.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2.
[3]郑松涛.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实现途径新探——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报,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