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探索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2019-04-10谢砚楠李芳
谢砚楠 李芳
教材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的一次扩展课程。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学习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选择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
由于分数和整数在意义上和读写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编排教学。第一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应挑选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事例,借助教具、课件等直观演示工具,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讓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但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表示某些量。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喜欢尝试等特点,我采用动手操作、课件演示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和方法实施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应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PPT,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彩色纸片,资料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饼的图形,你能用一个数字表示黑板上饼的个数吗?
(出示两个饼。)
生:2个。
(出示一个饼。)
生:1个。
(出示半个饼。)
生1:半个。
生2:二分之一。
师:你们太厉害了,通过课前预习还认识了一些新的数。我们后面再去研究表示方法,那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数吗?
生:分数。
师:观察一下黑板,如果让你把这些饼的个数分分类,怎么分?
生1:分为5类,总共5行,所以5类。
师:这是他的想法,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2:我认为完整的放在一起,不完整的放在一起。
师: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好好去认识认识这些表示一部分饼的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评析】教师用熟悉的事物、简单的数据,让学生自然地感受有些事物不能再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表述,从而引发对新知的内需,同时在视觉和心理上对分数和整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二、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1.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二分之一”。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半个饼,你们说用“二分之一”表示,为什么呢?老师手里就有一个饼,我这样能得到半个饼吗?(折一点点。)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呢?
生1:得到的不是半个。
生2:你这样分出的饼太小了。
师:你们说得很对。那你来试试,说说你想怎么得到半个?
(生拿出饼进行对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他和老师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折了一下。
生2:他进行了对折。
师:为什么要对折?这种分法在数学中叫怎么分?这可是我们学过的旧知识呢。
生:平均分。
师:那为什么要平均分呢?
生:为了分到同样多。
师:是啊,平均分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你能用数学语言完整地给大家介绍吗?
生:把一张饼分成两份,一份就是一半。
师:他说分成两份,谁能补充?
生:应该是平均分。
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原来的一半。那这一半到底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数就藏在刚才分饼的过程中,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播放动态课件。)你见过这个数吗?和老师大声地读:二分之一。
生:二分之一。
师:你对这张饼的“二分之一”理解了,那下面请你任选一张图形卡,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好吗?
生1:我把这个长方形对折,分成两份,这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师:他就差两个字啊,哪两个字呢?
生2:平均。
师:补充得真好!谁还能介绍一下你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