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儿手足口病预后效果分析
2019-04-10任丹
任 丹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四川达州 635001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出疹性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在儿童间的传播和散发十分迅速,感染性极强,当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肺炎、脑膜炎和脑炎等疾病后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如果没有及时予以有效治疗,甚至会导致死亡[1]。近年来,手术口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儿童聚集地。常见的致病菌是柯萨奇A16病毒和肠道病毒EV71,患儿主要表现为口腔疱疹、口腔溃疡、四肢和臀部的水疱等,为了寻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药物,我院选取部分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给予适量干扰素和炎琥宁,现将报道整理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8例设为研究对象,经电脑随机法分组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对照组中患儿男39例,女30例,年龄在8个月至10岁,平均年龄为(4.15±2.06)岁;观察组中患儿男37例,女32例,年龄在9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为(4.46±2.21)岁。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理论会批准。两组患儿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将选取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首先两组患者都要接受常规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辅助治疗,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症状,随后观察组加用干扰素和炎琥宁,肌肉注射5万IU/(kg·d)干扰素,根据患者的体重按照5~10mg/kg的标准取炎琥宁冻干粉针剂[2],溶于GS当中配制成药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直至症状有所改善。而对照组则采取单独炎琥宁静脉滴注,用法用量同观察组。
(三)疗效评判标准
将用药之后的体温变化和皮疹消退时间作为观察指标,并按此进行疗效评判,若患者用药1~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完全消退,而且在之后没有复发和其他并发症,记为显效;若患者在用药后的4~6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完全消退,不伴随其他并发症,记为有效;若患者在用药后6天仍旧存在发热等症状,而且皮疹没有消退或者消退不明显,其他并发症频发,记为无效[3]。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治疗效率等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见表1。
表1 分析不同疗法下患儿的治疗效率差异
三、讨论
手足口病最早发现于1957年的新西兰,导致该病产生的肠道病毒多达20种,其他最为常见的就是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A16,相关专业研究指出,这两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病症上没有显著差异,可是肠道病毒EV71经常伴随神经源性肺水肿、脑炎和脑膜炎等,对患儿造成的危害相对更大,柯萨奇A16会较多的表现在疾病症状上。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也能在亲密接触时发散,四季都能发病,尤其以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5岁以下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在感染病菌后,通常会有2~7天的潜伏期,病程5~10天,部分病情较轻的患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治愈,预后效果良好,但是对于那些病情严重的患儿,预后效果不佳[4]。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于抗病毒,本次研究中选取的干扰素是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能够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蛋白质转录,从而减少体内病毒数量,降低其活性,而且它是目前唯一一种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均起效的广谱糖蛋白。另一种药物炎琥宁主要成分是穿心莲的提取物,能够清热抗感染,一定程度上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和皮质功能的发挥,与干扰素不同,它是通过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苷酸来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显示,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而对照组仅为78%左右,充分证实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该病治疗上可以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