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
2019-04-10
手术不同于平常诊疗方法,有着显效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但手术程序一般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一旦稍有疏忽,患者就有致命的危险,手术就会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医护风险和安全隐患[1]。而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也是意外情况较为聚集的地方,护理人员为确保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手术室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医疗器械及区域无菌,医疗技术安全和人员管理都要严格要求[2]。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风险管理是护理人员对手术室中针对存在风险因素不断总结、安全隐患进行整改,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差错率和风险发生率,避免护患纠纷[3]。本文就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的风险管理对手术室护理影响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护理人员22名,主要包含主管护师3人,护师18人,其中1人为护士长,其学历本科以上16例。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在普外科接受择期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300例。纳入标准:(1)需进行手术患者;(2)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无精神病史患者;(4)无认知障碍;(5)资料齐全;(6)无合并多器官衰竭。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证患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智力障碍;(4)重要资料不全、中途退出的患者。以2016年9月对我院手术室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护理作为分界线,实施前后时间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护理前(2016年3月—2016年8月)与风险管理护理后(2016年9月—2017年3月),护理前:男76例,女74例,年龄24-75岁,均龄(49.85±4.03)岁;风险管理护理后:男72例,女78例,年龄23-76岁,均龄(49.95±3.96)天;两组基本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以2016年9月对我院手术室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护理作为分界线,将2016年3月—2016年8月分为护理前,2016年9月—2017年3月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护理后。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手术内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检查、辅助医师完成手术、术后换药、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生命体征监测等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后具体如下:(1)技能培训:护士长组织护理风险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培训,讲解手术室中注意事项及风险控制点,对常见风险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讨论对应方法并采取措施,学习有关医疗事故的法律法规,掌握相关纠纷案例的处理方法;(2)考核及分配:护士长对护理人员每周进行考核,落实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对手术室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能力,合理配置护理人员,由1个老员工需带着1~2个新员工,提高其工作的熟悉度,并对其考评,合格即可上岗,夜班人员合理分配,避免人员疲惫,降低工作质量,上下班时,急诊护理人员需安排到位,避免耽误患者治疗时机;(3)书写规范:规范护理人员书写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全程状况,使护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资料齐全,预防因书写不规范引起的不必要的差错;(4)护理:①术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巡视,了解患者的以往病史、用药病史及禁忌,对患者讲解手术知识,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器具准备充分,仪器的核查,对手术器具、设备,空气整个区域彻底清洁消毒,并进行安全自查,严格把控,避免交叉感染;②术中,配合医生工作,观察患者病情,如心率,血压等情况,及时的给予对应的护理,记录医生医嘱,仔细核对药物名称、用法、用量;③术后,护理人员更要高度重视患者的动态,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患者及家属阐明情况,嘱咐患者按时吃药,为患者及时翻身,防止导管脱落,与患者家属共同配合,让患者身体状况尽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采用护理质量评分表[4]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统计,针对服务态度、文书质量、操作技能、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4个方面,各项最高100分,分值越高则成绩越好;(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差错发生情况对比:对手术准备不充分、违规操作、医嘱执行不当、护理记录差错术后护理不当等进行统计;(3)护理满意度:根据我院制定调查问卷向患者调查,就护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设置3个选项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对比
风险管理护理后服务态度、书写规范、专业技能操作、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高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室差错发生情况对比
风险管理护理后手术准备不充分、违规操作、医嘱执行不当、护理记录差错、术后护理不当等情况低于护理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差错总发生率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对比(分,±s,n=150)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对比(分,±s,n=150)
风险管理护理前 150 83.33±2.21 75.01±2.77 86.34±1.13 83.21±1.74风险管理护理后 150 96.01±2.72 93.11±3.41 97.23±1.01 96.31±2.06 t值 - 29.17 50.46 88.00 59.50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室差错发生情况对比 [例(%)]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2.3 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风险管理护理后较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高危的风险治疗区,手术室设备和仪器种类繁多且操作复杂,护理人员工作难度大且时间长,很容易出现风险事件,手术室安全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5]。手术室护理风险贯穿围术期各个环节,护理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的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6]。新型的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是护理人员在自我排查下,发现手术室潜在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及时开展对应的积极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7]。本文应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于手术室,发现显著降低护理差错率,改善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本文应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护理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记录书写规范、专业技能操作、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显著高于护理前,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这与钟伟华[8]结论一致,说明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中护理质量显著提高。在风险管理护理实施后,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相关医疗事故法律、法规等,以及近年来容易出现的纠纷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护理人员需掌握其避免方式及处理方法,全面发掘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对风险点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处理风险纠纷的能力,提高和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及心理状态全面掌握,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时给予护理,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对紧急事件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和正确处理方式,对各自日常的护理工作有自省、反思、总结和吸收,同时规范日常护理记录书写,合理分配工作,使专业技能更加熟练,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保证零缺陷护理管理。故本文应用风险护理管理护理后护理质量优于护理前。
本文中,护理后对手术准备不充分、违规操作、医嘱执行不当、护理记录差错、术后护理不当等情况显著低于护理前,护理总差错率的发生低于护理前,这与温曲英[9]结论一致,说明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可显著减少手术室差错发生率,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应用这种模式,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术规章制度,各类物品分类固定位置,定时清洁消毒,保证无菌状态,操作后仔细清点物品,对存在安全隐患进行自查,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保证整个过程的稳,轻、快、准,避免造成不良伤害,并及时准确记录医生医嘱,仔细核对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核对药物正确摆放,清点药物标示不明等情况,保证用药安全,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保证手术在零缺陷的护理工作中有效、安全开展,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此外,上述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也优于护理前,进一步说明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有利于控制手术室风险,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降低风险发生,促进医患关系,提升其治疗的配合度。证实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应用于手术室,可降低手术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加速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