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019-04-09冉建敏
冉建敏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涵盖着三个层面的内容,虽然仅有24字,但言简意赅,规范着公民8字践行要求。作为肩负未来公民培养责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需要思考相关的教育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道德法治;责任意识;策略思考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就建立一定的责任意识,进入未来社会将可挑起具有相关责任意识的重担,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就是理想意义上的奉献。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中,应当思考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笔者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下面针对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和践行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问题做一定分析。
一、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教材十分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思想性,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纵观整个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以贯之。应当说,现行教材符合为学生奠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需求,利于十几岁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但有一点当应肯定,仅凭我们去教教材内容,是很难比较顺利和完满地建立起初中学生之责任意识的。因为相关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很难促使学生与自身所必须肩负的责任意识挂起钩来。这就要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尽可能地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可建立学生责任意识的因素。如:初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安排着“少年要立志”的教学内容,引用了《格言联璧》中的“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这格言言简意赅,可以用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来说明,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充分地去述说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述说这些人物有着怎样的责任意识,并在特殊社会环境下如何担当起相关责任的。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任何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自然引起学生对“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产生一定的理解,感到现在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地努力,形成担当的水准和能力,以达到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目的。这样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产生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当前学生的责任感严重缺乏,在学习和生活上普遍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业已充分说明学生道德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二字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名称中,足以说明加强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建设迫在眉睫。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我们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相关意义上说,道德与法治建设教材內容都是比较高标准的,我们不能奢望通过教学就能让学生在责任意识的形成上产生极为轰动的效应,但立足点需要确立好。如果学生在自身学习生活中没有形成责任意识,那学生在未来社会担当责任意识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如果一个学生现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就不负责任,那将来很有可能对谁都不负责任,即使负责任也是被胁迫的,或者是相当勉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要求我们未来必须怎样去做,更应当让学生去知道现在就应当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去说?因为相关责任意识也是需要一定的行动去支撑的,也应当于一定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平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极力思考道德与法治建设要求与学生自身生活的联系,更要注意让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予以道德与法治要求的行为践行。
三、充分进行实践,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感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关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大事。应当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安排着大幅的内容,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高度负责,不能只是口头说教,应当落实于具体行动,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实践。可以这样去说,只要我们去做有心人,那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也是完全有效甚至就是高效的。如:教学“参与民主生活”时,教师首先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充满智慧的表达实践,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会产生这样的共识:作为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参与民主生活也不就是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应当始终符合宪法原则和精神;其次,让学生去欣赏相关的公民民主参与的实况,并在欣赏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认知意义上的交流。学生便发现,真正能够参与民主活动的公民,其民主知识都是比较丰富的。学生由此所产生的认识就比较深刻,大家在表达时都表示,在比较具体的学习活动乃至平时的生活中都要不断地积累民主知识。为了使实践更有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围绕相关班级规章制度进行实践意义上的意见发表。如:学校禁止初中学生用手机,晚上规定时间内熄灯等。学生们畅谈着自己的感慨,表达着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的相关见解有悖学校相关要求,但相互之间的民主态度还是可见的,大家在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气氛中进行着表达,勇敢地参与民主生活。
【参考文献】
[1]代贤军.教师如何运用好赞美和批评[J].广西教育,2009(5)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巴渔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