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高中校本德育微课程平台的思考
2019-04-09陈春良
陈春良
【摘 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体系日趋完善,但对德育课程的要求却依然停留在形式上。德育课程无法有效实施,是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课时安排限制、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德育模式僵化等,而德育微课程的设计运用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德育课程的缺陷,有助于强化德育成效,同时,活动理论是指导互动式微课程平台的有效指导思想,有助于实现德育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德育微课程;活动理论
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推行新高考政策,新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高考课程数目增加,各学科必修、选修内容做了增减。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突出问题便是课程表空间不足,即普通高中在一周安排8课时选修课的前提下,剩余时间如何开齐开足课程。当部分学校动员师资(学科转岗、第二专业培养等方法)保证各科课数时,却发现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能从课程表上消失了。如何在整体课程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德育课程的开设?打造德育微课程平台或是理想途径。
一、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课程
德育教育是一项贯穿教育全阶段的重要教育活动。无论对于何种国度何种政治形态,德育教育始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一个国家立身世界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学生的品德素养稳中有升,呈现出各种优秀的品德属性,但在社会物质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对比下,德育教育还是属于短板,在网络时代尤为凸显。
(一)普通高中传统德育教育的开展现状
浙江省内普通高中的办学形式多为寄宿制,师生学习生活空间、时间有限,使得德育的显性开展方式仅限于:(1)集会宣讲形式。这种形式最为普遍,以义乌市内高中为例,每周学生需要参加2次集体宣讲和3次带有德育属性的出操集体活动。(2)主题德育课形式。在一定周期内选定主题,由师生协同完成,效果优于集会宣讲。
(二)传统德育工作在网络信息时代的缺陷
普通高中传统课堂德育的缺陷在于:(1)空间局限。学生在特定场合参加德育教育。(2)德育话语来源的局限。德育活动基本由学校德育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主导,相关人员的德育水平与价值观参差不齐,影响学生对德育所承载的价值观的认同。(3)德育课程设计僵化。在操作层面上,德育方案更多的体现为演讲稿、班会活动方案等。(4)德育视野受限。校园生活的单纯体验难以跟上繁杂社会的节奏,“郭美美”“任志强”等的攻势使校园德育苍白无力,各类突发社会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给德育带来冲击,而僵化的德育却给不出答案。以上这些隐患直接导致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进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德育教育活动转换效果差。
(三)正确认识普通高中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一般泛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素质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道德判断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原则有六:第一,坚持德育教育的科学性;第二,尊重与理解学生;第三,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第四,全体和个体相结合;第五,授之以渔;第六,因材施教。
二、 建设德育微课程平台对巩固普高德育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微课,是一种微小的课程教学应用,时长10分钟左右。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微课的网络媒体特质打破了地域空间的局限,对开设高中德育校本课程的积极意义有:
(一)高效掌握德育话语权,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
德育话语权的掌握是一个复杂问题,由师生综合素养、地域风俗、办学理念、社会家庭关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当前的重点是帮助这些德育工作者重新掌握德育制高点,保持稳定的德育导向。微课作为一种短小精悍、五脏俱全的媒体,正是可以运用的利器。以本文中的树人中学为例,生源情况较不理想,学生学习动机弱,行为习惯较不规范,容易出现斗殴、偷窃等违反治安情况,此类学生特征的集中表现还包括习惯于对抗师长。针对此情况,教师应积极从法律、人文、伦理等角度搜集多媒体素材,例如,央视法律节目视频素材,相关专家学者讲座素材等,运用校园生活之外的具体案例,形成微课,迅速向德育受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微课程平台中,可根据学生的常见疑惑(法律、情感、生涯规划等领域)分门别类地设计微课程。
(二)深化学生德育成果
德育微课平台的建设使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互动平台技术的德育微课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管理,校本德育课程可要求学生在总的时间范围内在校外环境参加德育课程,并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这种形式保障了德育课程的开设。
视觉理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视觉理解得到的知识体量远比理論课程大,而依托视觉传播的微课包含图、文、声、像,有效颠覆了传统德育教学素材落伍的劣势,将实时的、潮流的德育素材引入课堂,同时,微课的短小精悍特质也有助于保持学习动机。得益于平台技术,德育教育能够以正规学科的形式开展,有助于改变德育课程的薄弱地位,也有助于得到学生参加德育课程的显性成果。
(三)发挥德育微课平台媒体优势,改善德育信息传输信道
网络信息时代带给传统德育的冲击之一在于信噪过大,根据香农的信息传播学基本理论可知,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信噪不可避免,信噪因素大小是信息传输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建设德育微课程平台的主要设计人员应包含德育工作者,在构建德育课程时,应注重信息的筛选,尽量去除杂音,避免使用极富争议性的话题素材,以强化微课的文化载体作用,保证正确的德育导向。
德育信息传输信道也包含德育工作者获知受众德育情形的信道,搭建德育微课平台,通过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监测,可以获知学生所需具备的德育素养是否完整,以为教学提供参考,避免师生误判。
三、活动理论是指导建设德育微课程平台的有效理论
恩斯托姆是当代研究活动理论的专业学者,他提出的活动理论主要思想包括:(1)意识与活动是一体的。我们通过意识理解世界。意识的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任务、环境、情绪等的多方位影响。(2)分为内化活动与外化活动。也可理解为隐性与显性,内化是指人的精神思想发展:外化是指人的技能与行为。(3)活动必需依靠媒介、工具。活动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间的互动。(4)活动是需要动机的,主体存在需求才会形成活动。(5)活动是可以分层次的。不同需求、不同媒介条件,形成不同的活动。而在德育课堂中,微课就是理想的可以使德育目标达成的中介。
(一)运用活动理论指导微课程平台建设符合高中生身心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习者相对于低学龄的学生的显著特点包括:学科知识水平差异性大、工具使用能力强。媒体中介是活动理论的核心,在德育微课平台中,学生以网络微课为媒介接受德育教育,通过与平台的互动,产生内化、外化的活动,更为有利的是,此过程中排除了教师干预、道德审判等外在信噪,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学生得以较快捷地接触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并不一定会形成预期的显性价值观,但必然产生隐性的内化活动,当学生遭遇特定场景时,此内化活动将有机会转变为外化行为。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学生考虑到个人隐私因素求助于网络微课也是理想的选择,通过寻找贴近自身情况的德育案例,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活动理论有助于指导德育微课设计,实现有效互动教学
有效教学反馈的具体特征包括有针对性(针对预定目标)、引导性(能够激励强化或规避弱化)、多样性(反馈活动形式与内容要丰富)、准确性(能够准确体现全体或个体的状况)、适时性(能够在需要反馈信息时即时得到)及交互性(能够促进师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结合信息传播理论、活动理论思想,并改良国内现有代表性互动模式,可得出德育微课程平台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
活动理论重视在媒体作用下互动,重视形成内化、外化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违纪学生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就其具体存在的错误行为,要从法律、道德、人情等多维度给予教育,颠覆其原有错误的价值观(形成内化活动)并给予反馈,跟踪观察其后续行为,加强活动影响,重视去除信噪,矫正其今后的行为习惯(形成外化活动)。
四、结论
迅猛发展的社会为传统德育工作出了難题,我们建议运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积极建设德育微课程平台,其中,活动理论是指导互动式教学的有效理论,其重视媒介的作用,强调教学成果实现内化、外化,十分切合微课的技术特点与使用导向。同时,德育微课程的出现能够有效解决德育学科在具体操作上的困难,有助于解决网络信息时代对德育提出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健,张大均.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2005.12
[2]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