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至金开,明心见性
2019-04-09戎士锋
戎士锋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相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区别和提升。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借鉴相关理论,意图用“诚”“明”之意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理念进行一番思考。
【关键词】诚;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诚至金开,润物无声
所谓“诚”,意即“诚心”,也就是要做到诚心所到,感动天地,触及灵魂,涵养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个人意志,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转化人的意志,培养人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必须坚持至诚的原则,只有做到诚至金开,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逐步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致“诚”的教学理念,要通过核心理论生活化、课堂教学“真诚”化,坚持做到诚心所到,感动天地,真正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至诚的教育原则,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10岁以后的儿童道德认知处于道德自律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是后果。有鉴于此,我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公平与正义的守护”这一课题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近期,各校开展抵制校园暴力宣传活动,初中生小强成了万夫所指的校园“小霸王”。一次,他在厕所里又欺负小同学,被小刚同学看见,小刚二话没说就对小强挥着拳头打了过去,一边打还一边喊:“让你欺负小同学!为了抵制校园暴力,维护正义,我要为民除害!”我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是你在场,你会揍小强吗?”不少同学回答:“换了是我,我也揍,就该揍!我再请同学思考:你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有同学回答:“如果我下手重了可能会把小强打伤。”我紧接着追问:“如果你也殴打其他同学,甚至殴打他人导致伤残,你认为你的行为后果是抵制了校园暴力,还是增加了校园暴力呢?”学生们如梦初醒:“增加了校园暴力。”“那么,为了维护正义,抵制校园暴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正确的做法呢?”有同学回答:“我们可以先拉开小强制止他再欺负小同学然后喊老师过来处理。”还有同学回答:“我们也可以告知受害学生的家长,让家长通过正当途径处理。”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设置了真设问,开展了真思考,进行了真探讨,坚持了至诚的教育原则,让学生明白如何守护正义,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明心见性,守望初心
所谓“明”,意即“明晰”“明了”,也就是要做到除却冗杂,辨明是非,探求真理,回归本心。《道德与法治》课程首先强调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认清自我,也就是要做到明心见性,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
1.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正本初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做到明确课标、明了教材、明晰思路、明澈方法。在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们要简明课堂教学的逻辑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直面问题—价值判断—体验成长—方法指导”的逻辑顺序来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发现自己的初心,在价值判断中明辨自己的初心,在体验成长和教师的方法指导中正本自己的初心。
2.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反思当下,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价值标准多元化,是非美丑颠倒化,理想信念庸俗化,国家大义模糊化,自己的初心已經迷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脱离社会实际的课堂,本课堂也不可能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装聋作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明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科学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正本初心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社会现实对学生初心的影响。一些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会产生思想上的动摇,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变得个人主义致上,忽略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不应回避,而应该让学生热烈探讨进行激辩,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想一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该谁去承担。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批准号:E-a/2018/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