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效果评价*
2019-04-09侯军文
侯军文
(兴国县人民医院,江西 兴国 3424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在对患者治疗时使用的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1],尤其在门诊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趋势更为明显,输液不良反应在临床中致残致死率为0.3%~3.0%。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门诊输液室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5岁,平均39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设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实施规范化管理门诊护理人员每天详细记录输液室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人数、出现的症状,避免出现漏项以及涂改的情况,次日晨会时护士长组织大家讨论前1 d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提高护理人员对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视及加强相关药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3]。护士长可将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药物、临床表现、发生时间以及处理措施做成宣传板贴于门诊输液室内最醒目的位置,以便出现遗忘时可以参考相关内容[4]。
1.2.2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将门诊输液室所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资料进行详细记录与整理,做好宣传教育的工作,强化宣传内容,有效地预防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5]。(1)加强对输液不良反应的观察。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临床中药物的使用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每一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部分患者在临床中表现为轻微的症状,一般会认为是正常反应,所以会有所疏忽。护理人员在此时应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请勿离开输液室,并且在输液的整个过程中如出现不舒服的情况立刻通知护理人员,及时处理。(2)特殊药物如头孢类药物输液时的健康教育。头孢类药物在临床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为常见,告知患者在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前2 d内不允许饮酒,防止出现双硫醒样反应[6]。故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输液前要了解患者是否在饮酒的情况,做好患者输液前的健康教育[7]。
1.2.3心理护理干预[8]患者在临床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有些患者对疼痛具有非常敏感的表现,还有些患者对于会有眩晕和恐惧的情况,所以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告知患者输液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让患者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适应。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与压力,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2.4加强输液巡视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并不会注意输液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对于一些不能表达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9]。
1.3记录反应情况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病时间以及临床表现。
1.4观察指标分析2组患者在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观察,分析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与哪些药品具有相关性。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所有输液不良反应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痊愈,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疗纠纷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2.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21例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最快的有4例患者为皮试后5 min,发生率为19.0%;在皮试后10 min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有9例,发生率为42.9%;在皮试后30 min~1 h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例,发生率为38.1%。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瘙痒、皮疹、斑丘疹,类型为皮肤和相关附件的损伤的有8例占38.1%,主要由喹诺酮类引起;其余患者输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为消化系统的有7例占33.3%,在临床中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胃痛和腹痛,主要由大环内酯类药物引起;类型为循环系统的有4例占19.0%,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惊慌头晕以及面色苍白;类型为神经系统的有1例占4.8%,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头痛嗜睡、烦躁以及肢体麻木;类型为呼吸系统的有1例占4.8%,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干咳、声音沙哑以及咽喉不适。见表2。
表2 21例发生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与主要药物种类、构成比情况
3 讨 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应用到临床患者的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门诊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非常多见,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这一情况[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有效地降低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通过开展护理干预这一措施,能够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密切护患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医疗纠纷以及差错事故的发生率[11],同时还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以更高的工作积极性面对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