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2019-04-09吴涛
吴 涛
(鹤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鹤壁 458030)
胆石症包括胆囊和胆管结石,是外科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要成分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上升明显。胆囊结石是由于胆道梗阻造成胆汁瘀滞或胆道感染导致胆汁比例失调而形成的。临床常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首选治疗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随着LC手术量的增加,术后并发症也引起大家的重视,保留胆囊功能、损伤更小的微创保胆取石术(GPC)也凭借其优势受到患者青睐。为探究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胆囊结石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46例,微创保胆取石术(GPC)组52例。两组患者年龄、术前结石数、结石直径、总胆红素、胆总管内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1.1.2纳入标准①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者;②无胆囊息肉、结石嵌顿及胆总管结石者;③非胆囊癌者;④无上腹部手术史者;⑤近3个月内无急性胆囊炎发作史者;⑥临床资料完整者。
1.1.3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麻醉、气腹和手术者;②并发胆囊坏疽、穿孔或伴有腹腔感染、腹膜炎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妊娠者;⑤肝硬化、门脉高压者。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方法LC组:气管插管全麻,在患者的脐下行一切口,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进行腹腔内探查,确定胆囊位置、大小及其周围组织情况;通过腹腔镜引导,在患者的右上腹胆囊底部区域及剑突下区域将套管置入;通过腹腔镜提起胆囊颈部,遵循胆道解剖结构对胆囊进行分离,结扎后将胆囊切断;分析胆囊动脉情况,并进行结扎;依次对胆囊壶腹部游离部分进行处理,清除胆囊组织;清洗腹部,穿刺伤口进行消毒包扎。
GPC组:气腹的建立方法与LC组一致;利用腹腔镜对胆囊进行探查定位,在胆囊底部的体表位置取一长约1 cm的切口,将套管置入,使用抓钳抓取胆囊底部,排空腹腔内气体,将胆囊底部提到切口水平;使用无菌纱布保护胆囊附件组织结构并与其他组织分离开,充分暴露胆囊;在胆囊底部血管贫乏的区域作一长约0.5~1 cm的切口,将胆汁吸尽后,置入胆道镜;注入生理盐水,同时吸出胆汁;使用吸引器取出结石,若结石体积较大不易取出,可先咬碎结石然后再取出;取尽结石后,用胆道镜仔细检查确认无结石残留,并确保胆囊管内胆汁流入通畅;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将胆囊壁的黏膜层作连续缝合;再一次探查腹腔,观察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及胆瘘后,将腹腔镜退出;排除腹腔内的气体,逐层缝合切口,并进行无菌包扎。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3 d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3日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均高于G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LC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G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LC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G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
3 讨 论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但随着健康检查的普及,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逐年增多。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需手术治疗,临床常用手术方法有3种,包括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LC、GPC。LC是在腹腔镜下通过穿刺孔使用器械操作,切除胆囊并取出的一种微创术式。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临床效果好,LC已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成为胆囊结石治疗首选。我国每年接受LC的患者高达百万之多,受其并发症困扰的患者也不在少数,术后胆道狭窄、消化不良、结肠癌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因此保留胆囊功能损伤更小的GPC在临床广泛开展,符合广大患者意愿,并获得良好疗效。
GPC不仅能应用腹腔镜观察胆囊质地、颜色以及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发挥其可视性优势,减轻手术对其他脏器功能的损伤,还能保留胆囊功能,确保人体消化系统的完整性[3]。有学者指出手术创伤会导致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损伤修复,其水平升高标志着炎症反应的存在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并证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4]。本研究结果显示,GP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术后3日最高体温、住院时间均优于LC组患者,手术效果好。且GPC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与骆助林等[5]报道基本一致。该学者对142例保胆取石术患者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未发现胆管及胆囊周围器官损伤,消化不良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较轻。GPC术利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内进行检查和治疗,术中不分离胆囊三角及胆囊周围组织,具有以下优势:①将胆囊取出体外、充分暴露,保留胆囊同时取尽了结石;②对机体打击损伤小;③安全性高;④降低胆总管结石、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6]。
除手术方式本身所导致的疗效差异外,解剖变异、炎症反应、手术操作等也是影响患者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是可以预见和预防的。建议患者术后听从医嘱,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复诊,关注自身健康安全,为获得理想疗效提供条件。因本研究病例数较少,试验结果统计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加之个体间差异较大,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有待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综上所述,在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选择中,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广大胆囊结石患者良好的预后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