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与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2019-04-09
(栾川县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500)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因而将会对患者形成持续的不良损伤,为此需要予以长期有效的治疗[1,2]。目前临床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口服药物有格列美脲、格列吡嗪等,但其具有不同效果[3],本文将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7月栾川县中医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格列美脲组与格列吡嗪组。格列美脲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35~66岁,平均(50.5±4.9)岁;格列吡嗪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36~66岁,平均(51.1±5.1)岁。纳入标准: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未患有其他糖尿病合并症。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实质性脏器损伤;对药物过敏。患者家属在了解相应的治疗方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格列美脲组予以格列美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838)治疗,采用口服方式,起始剂量为1次/d,每次1 mg,若有必要可增加剂量,每隔1~2个星期,逐渐增加至2 mg、4 mg、6 mg,连续服用3个月。格列吡嗪组予以格列吡嗪(天津市华新制药厂,国药准字H19994134)治疗,每日剂量为15 mg,分早、中、晚三餐前服用,之后依据实际血糖水平调整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PINS)、体重指数(BMI)。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餐后C肽。低血糖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BG、PBG与HbA1c的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与PBG的变化情况比较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格列吡嗪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FINS、2 hPINS、BMI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2 hPINS、BMI变化情况比较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格列吡嗪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空腹C肽、餐后C肽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C肽、餐后C肽比较 mmol/L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格列吡嗪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格列美脲组的发生率为2.08%(1/48),低于格列吡嗪组的16.00%(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P=0.00)。
3 讨论
目前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格列美脲与格列吡嗪等[4]。格列吡嗪是第二代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主要适用于经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2~3个月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在于与β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使K+道关闭,引起膜电位改变,通道开启,胞液内升高,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但该药物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并且将会导致喜欢着出现低血糖现象,对其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格列美脲适用于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减轻体重均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在于能够有效的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5]。除此之外,格列美脲与磺脲类受体65kD亚单位结合,而其他与磺脲类受体140kD亚单位结,因而具有较快的结合与分离特点,进而能够在较低胰岛素水平下起到相同的降糖作用。依据相关的临床试验可知,格列美脲在促进胰岛素分泌时具有药物剂量与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特点,因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对患者具有较大的安全性[6]。本研究显示,治疗后,格列美脲组的FBG、PBG、HbA1c、2hPINS、餐后C肽与BMI明显较低,并且低血糖发生率也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格列美脲能够有效的促进胰岛素分泌,并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恢复患者对葡萄糖作出反应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高蜂井的增加,因而能够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与格列吡嗪相比,格列美脲更能够降低患者FBG与PBG水平,具有显著效果,可作为今后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但临床医生仍然需要加强对该药物的研究,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更进一步的提升降糖效果,从而能够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