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小板、动脉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的影响
2019-04-09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斑块不稳定出现破裂,导致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1]。根据我国心血管疾病2016年发布报告推算,已经有超过2.5亿人口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超过1 000万为冠心病,ACS作为冠心病中一种常见且严重疾病类型,具有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佳特点,带给患者沉重负担[2]。目前,对于ACS患者来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有效、快速治疗方案,但PCI手术过程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进而再度形成血栓,因此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3]。本文通过研究替格瑞洛对ACS患者血小板参数、动脉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期对ACS治疗提供指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AC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7~75岁,平均(45.72±3.4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9~24 kg/m2,平均(22.35±1.08)kg/m2。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9~77岁,平均(48.33±4.12)岁;BMI18~23 kg/m2,平均(21.69±0.95)kg/m2。两组患者资料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诊断符合ACS诊断标准;接受PCI治疗者;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重度贫血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出血风险较高者;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穿孔史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PCI术后常规治疗(降脂、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外服用阿司匹林(乐普药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2448)以300 mg为初始剂量,之后每天75~100 mg,1次/d。对照组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增加服用氯吡格雷(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初始剂量为300 mg,之后每天服用剂量保持在75 mg,1次/d,治疗周期1个月。观察组则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增加口服替格瑞洛(瑞典AstraZeneca AB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20),以180 mg为初始剂量,之后服用剂量保持在每天90 mg,2次/d,治疗周期1个月。
1.4 观察指标
a)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经过抗凝、离心后,采用江苏英诺华生产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MPAR、PRI、PRU;b)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离心后采用酶联法检测血液中hs-CRP、IL-6、sCD40L,试剂盒由上海常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c)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1),试剂盒由北京奥维亚生物公司提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试剂盒由上海岚派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对比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治疗后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炎性反应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炎性反应对比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治疗后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对比
注:1)与治疗前相比,P<0.05;2)与治疗后相比,P<0.05
3 讨论
ACS患者PCI手术后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共同服用抑制血小板再形成血栓是常用疗法。氯吡格雷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可能导致氯吡格雷抵抗(CR),即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药物效果下降。有研究认为CR是导致PCI手术后血栓再形成及二次心梗发生主要原因之一[4]。替格瑞洛是新型P2Y12受体可逆型抑制剂,起效时间更短,效果更好[5]。
MPAR、PRU、PRI是主要反应血小板功能指标,可通过这几项指标水平直接衡量抗血小板药物效果;MPAR体现血小板聚集活性,PRI体现机体抵抗抗血小板药作用,PRU体现在P2Y12受体抑制剂作用下的血小板剩余活性[6]。在临床上,hs-CRP是拥有较高灵敏度、特异性C反应蛋白,可与其他细胞相互促进炎性反应,激活血小板、产生血栓,因此可作为CAS患者独立、强有力的预测因子。IL-6是趋化因子中一种细胞因子,是炎性反应中重要递质,在白细胞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白细胞活跃进一步影响斑块稳定。sCD40L是细胞表面膜蛋白中一种,与CD40受体结合后能刺激分泌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吸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在斑块处从而引发炎症,而有研究发现当sCD40L浓度降低时会抑制hs-CRP、IL-6浓度升高,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稳定[7]。动脉受到损伤产生炎症反应时,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这些变化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即内皮细胞功能出现障碍。NO含量及ET-1可标志性体现血管内皮损伤情况,ET-1可收缩血管,NO可扩张血管,NO含量减少时,两者平衡被破坏,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8]。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治疗,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PAR、PRU、PRI指数都有下降,观察组MPAR、PRU、PRI下降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替格瑞洛更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6、sCD40L指数都有下降,观察组hs-CRP、IL-6、sCD40L下降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替格瑞洛抗炎作用更好。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ET-1下降(P<0.05),NO含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两项指标表现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替格瑞洛更有效保护内皮功能。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对ACS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好,有效缓解炎症反应,降低血栓破裂风险,保护血管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