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在COPD中的应用

2019-04-08刘厚鹏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治疗应用效果

刘厚鹏

【摘 要】目的:研究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病情急性程度分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对COPD稳定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设作对照组,COPD急性加重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根据COPD评估测量表(CAT)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以呼吸困难程度的评分表(MMRC)对两组评分,记录两组舒适程度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CAT评分、MMR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舒适度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COPD患者从急性加重期开始治疗,能利于患者肺功能的康复,操作简单,而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体外膈肌起搏;治疗;COPD;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8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063-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使患者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受到不良影响。急性加重期的COPD患者身体情况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更差,基本丧失了运动功能,稍有活动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经过呼吸功能的锻炼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呼吸做功,但是,呼吸肌易出现疲劳感,耐力差则无法完成锻炼[1]。尤其是急性加重期会影响患者肺功能和运动功能的顺利恢复,常规运动锻炼、呼吸肌锻炼都无法实现,从而影响肺功能的康复[2]。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根据病情急性程度进行分组,将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病情急性程度分组,对照组为COPD稳定期患者取36例,观察组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取余下3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8~82岁,平均(65.3±4.6)岁;病程2~20年,平均(11.5±3.6)年;观察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9~82岁,平均(66.2±4.8)岁;病程2~20年,平均(12.1±3.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第1日即行床边肺功能检测,评估CAT与MMRC的问卷得分。对照组于稳定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取2个小电极(负极)置在患者颈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外缘1/3,再取2个大电极片(正极)置在患者锁骨中线第2肋间,忌贴于颈动脉窦处,若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将电极片移除,指导患者保持平卧。大小极片要保持1cm的距离,脉冲频率设置在30-50Hz,设置起搏次数9-15次/min,控制刺激强度在12-30单位,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min。具体治疗时要以患者感觉、耐受程度调节参数。观察组于 急性加重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根据CAT评估两组生活质量,评估项目包括主观指标、运动耐力、日常运动等,总分40分,得分高表示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根据MMRC评估两组呼吸困难程度,得分高表示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严重[3];根据视觉模拟尺对两组舒适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计数资料用x2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CAT评分、MMRC评分 观察组CAT评分、MMRC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9.11±1.32)d短于对照组(10.12±1.87)d,t=4.0923,P=0.0430,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比较两组舒适度  观察组舒适33例(91.67%),对照组舒适32例(88.89%),x2=0.1582,P=0.6907,两组舒适度评分无差异(P>0.05)。

3 讨论

重度COPD患者长期缺氧会引起膈肌萎缩,降低膈肌肌力,甚至降低患者的耐受力,导致呼吸道受阻情况严重,影响了膈肌做功储备力,

晨间或者睡眠前,病情发展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可能终身不愈。①咳嗽与咳痰,大部分病人伴有咳嗽、咳痰症状,检查显示,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内部分泌物刺激作用引起咳嗽症状,可见白色粘性痰液。部分病人痰多且表现为脓痰,说明其病情严重,伴有细菌感染。②体征变化,急性期,背部或者双肺底伴有干湿啰音,咳嗽后,呈减少趋势甚至消失,对于合并哮喘的病人,能够闻及哮鸣音,且呼吸相延长。病情严重者,肺部呼吸音较低,啰音并不显著。③喘息症状,部分病人伴有痰液阻塞症状,气管壁增厚,出现气管壁痉挛,引起粘膜水肿。

1.3 临床诊断 接诊时,听诊器听诊,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鸣音,咳嗽后,明显减少,其中,41例咳嗽或者深呼吸后,能够闻及哮鸣音。经X线胸片检查,肺纹理紊乱,明显增粗,呈现出条索状,尤其是双下肺部。61例病人白细胞总数超标,43例病人中性粒细胞指数比正常值高。

1.4 治疗 根据病情,开展治疗工作,治疗期间,严格要求戒烟戒酒,避免与过敏性物质接触,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保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症状,积极控制血压与血糖。在此基础上,配合超声雾化治疗,40000U庆大霉素+5mg地塞米松+15mg a-糜蛋白酶注射液+30ml生理盐水,15min/次,3次/d,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 疗程结束后,评价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病人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关于疗效评定,根据病人临床表现,拟定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咳嗽、肺部哮鸣音、喘息等症状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啰音减少,未出现并发症;(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啰音有所减少,未出现并发症;(3)无效,临床症状与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3]。

1.6 统计分析 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SPSS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值检验,检验值P<0.05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关于本组72例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

2.2 肺功能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显著表现,部分病人伴有喘息,急性加重期,咳嗽、咳痰及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引起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细菌、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病毒等是常见的病原体[4]。近些年,大量研究发现,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时,需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呼吸功能检查以及痰液、血液检查等,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诊断时,需将其与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鉴别开。慢性支气管炎若没有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加上反复发作,损伤心肺系统,甚至演变成阻塞型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气肿等,增加治疗难度。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时,一般分成急性加重期与缓解期,不同时期治疗的侧重点不同。急性加重期,关键在于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而缓解期关键在于戒烟、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尽量避免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接触。总之,临床上,需综合各方面因素明确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并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病症,改善预后,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秉. 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9):148-149.

[2]陈阳,翁惠. 慢性支氣管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03):140-141.

[3]杨艳明. 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60-162.

[4]黄健忠.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30-32.

猜你喜欢

治疗应用效果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