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应用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4-08杨莉秋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急诊科

杨莉秋

【摘 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应用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诊科新入职的护士50名,并根据不同培训方式划分为对照组(施予传统培训方式)、研究组(施予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对比2组培训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平均成绩和新护士总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应用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急诊科;新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008-01

急诊科收治的多是危急重症患者,而对于此类患者,及时、有效地抢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尤为关键[1]。新护士虽完成了护理专业院校的基础教育,但其实际护理能力仍比较低,本文主要观察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应用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临床效果,并报道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新入职的护士50名,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不同培训方式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5名。对照组中,男性2名、女性23名,年龄在20-24岁之间,均值(22.13±1.02)岁;学历:大专16名,本科9名;本组施予传统培训方式。研究组中,男性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0-25岁之间,均值(22.65±0.95)岁;学历:大专15名,本科10名;本组施予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2组性别、年龄、学历等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培训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施予传统培训方式,即:岗前培训、临床轮转的培训两个部分;培训的内容包括:急救操作技能、理论讲解、模拟案例等。

1.2.2 研究组 本组施予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培训时间为一个月,培训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具体的时间安排为: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学时,其中理论知识一个学时,基础操作技能两个学时。理论知识培训主要由带教老师讲解,而基础操作技能则包括微泵、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的应用、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

第二阶段:培训时间为两个月,培训内容:专科知识、急救护理技能;其中,专科知识主要包括:致命性心律失常识别方法、人工气道的管理方法等;急救护理技能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除颤术等等。授课方式主要采取的是案例分析法,本阶段培训结束以后,考核新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根据新护士考核结果,针对性地强化培训。

第四阶段:急救模拟案例的演练,培训时间为两个月。

1.3 效果评定 7 培训结束后,由医院自拟考核的项目,共包括:理论知识、操作能力两个项目,各项目的满分100分。

8 采用本院自拟的问卷调查2组新护士对培训方式的认可度,共包括六个项目,总分為100分,≥85分为完全认可,70-84分为部分认可,<70分为不认可;总认可=完全认可+部分认可。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培训效果 研究组理论知识平均成绩(85.46±2.61)分、操作能力平均成绩(90.46±2.51)分,对照组分别为(71.46±2.03)分、(83.46±2.06)分,研究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2组新护士的认可度 研究组非常认可19名、部分认可5名、不认可1名,总认可度96.00%;对照组分别为7名、11名、7名,总认可度为72.00%;研究组总认可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诊科作为抢救和诊治危急重症患者最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其护理工作也存在种类繁杂、任务较重、风险较高等特征;而如何培训和提升新护士综合能力、急救技能也成为了急诊科所面临的难题。传统培训方式主要是由带教老师一味灌输,新护士“被接受”,无法体现培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致使培训的效果不太理想。分阶段多模式的培训方式是以临床中的真实案例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化“被接受”为“引导、启发”,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实施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的研究组,其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与朱迎霞等[3]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证实,在急诊科新护士的培训中应用分阶段多模式的培训方式,能够大大提升新护士的应急能力,进而提升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应用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进而提升新护士理论和操作能力,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转结,古君庆,钟生.系统培训对急诊科新护士单独进行院内转运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1):111-112.

[2]商薇薇,黄素芳.CBL结合情景模拟在急诊科低年护士培训与考核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9):204+206.

[3]朱迎霞.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在急诊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6):197-198.

猜你喜欢

急诊科
急诊科规培教学的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内容与方法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某院急诊科疼痛药物使用分析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急诊科滞留时间超过4h以上患者的临床分析
急诊科建设要高举患者利益至上的大旗
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的应用及价值评析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急诊科平战两用负压病房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