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地区节庆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2019-04-08张哲乐
[摘要]节庆旅游已成为川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从川藏地区节庆活动的内涵、节庆旅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三个方面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明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研究综述;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1引言
川藏地区通常包括整个西藏自治区和四川藏区,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旅游资源,加上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对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与日俱增。重视对当地传统节庆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对提升川藏地区旅游竞争力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對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共检索到研究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文献240篇。目前对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川藏地区节庆活动的内涵、节庆旅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几个方面。
2研究概况
2.1 川藏地区节庆活动的内涵研究
宁世群(1990)按照节日的内容,将藏族传统节日划分为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藏历年节和文娱性节日等四类。[1]林继富(1991)认为包括苯教和佛教在内,宗教文化对藏族民间群体意识和精神的影响深远,藏族的节日源头可能表现为宗教。[2]旺宗(2008)以拉萨地区的节日民俗作为研究对象,从节日的分类和特点、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民俗文化内涵、对民俗生活的作用、节日文化未来发展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和分析。[3]王德和(2010)研究了四川凉山州甘洛县尔苏藏族传统的“渣卓”节日文化,发现其所形成的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祭拜天神等本地民间信仰文化特质,对这些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研究与保护,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4]李玉琴(2012)通过对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十三节”和丹巴县“香古年”这两个传统年节的对比研究,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节庆的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同时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5]黄林(2013)以四川甘孜康定“转山会”等节庆为例,对藏族地区节庆中的休闲习俗进行了介绍。[6]扎西尼玛(2013)对藏历新年的演变及传统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从藏历十二月初直到新年初五的整个活动流程和活动内容。[7]杜莉梅,马汉钦(2001)指出在所有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有赛马活动,赛马常以母题的形式在节日中显现。[8]丁玲辉(2007)认为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是以传统节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节日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传承载体。[9]冶青措(2009)认为藏族的传统节庆活动是展示藏族艺术的舞台,是传承和弘扬藏族艺术的盛会。[10]曹娅丽,邸莎若拉(2013)通过考察拉萨雪顿节中的藏戏表演,发现藏戏表演得以延续与传承的根基便是节日传统的传承,雪顿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了藏戏遗产保护的载体。[11]旺宗(2013)以西藏堆龙望果节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藏族的传统望果节和现代望果节,认为现代望果节呈现组织形式一体化、宗教仪式简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参与娱乐现代化以及导向综合性等特点。[12]岗措(2015)从藏族分布的不同地域出发,梳理分析了藏族民俗节日在地域上的主要特点,包括相同的节日内容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时间安排;藏区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自然形成了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差别,因此形成了各自地区不同的民俗节日。[13]王新平(2015)以藏区节庆中的常见仪式活动“煨桑”为对象,研究了该仪式的起源、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认为该仪式的形式和内涵是认识藏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14]
2.2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研究
袁联波(2013)通过考察康巴藏族节日与民间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认为节日活动对康巴藏族锅庄、弦子等歌舞艺术以及藏戏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节日特定的文化情境对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形态及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5]刘坤梅(2014)以2013年拉萨雪顿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在旅游公共服务内涵及影响因素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运用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进藏感知出发评价游客对西藏节庆旅游期间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出应从“安全救助”“便民惠民”“信息咨询”“公共交通”这四个方面构建并完善大型节庆旅游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16]杨于卓(2016)根据对西藏两个村寨的望果节和拉萨雪顿节的田野调查,考察了藏族传统节日对藏戏传承的影响,认为节日对藏戏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节日提供了藏戏演出的文化环境,通过营造情境对演员和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节日本身的传承和传播扩大了藏戏的影响力等三个方面。[17]苏小琴(2016)对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人为的行政区划限制了旅游路线,节庆体育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等原因,是制约四川地区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18]林晓华,邱艳萍(2016)以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对象,研究了新媒体的使用与藏族传统节日之间的互动影响,发现新媒体已经全面覆盖了拉萨的藏历新年;由于新媒体的影响,人们对游玩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宗教;流行音乐比藏族传统歌舞和藏戏更受欢迎;其他民族的新年习俗已慢慢融入了藏族新年中;藏族的传统特色正在大量减少等特点。[19]曾伟等(2016)对康巴藏区节庆体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康巴藏区节庆体育具有生活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竞技性、单一性与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六大主要特征。康巴藏区节庆体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20]
2.3 川藏地区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林丽花等(2008)将西藏节庆活动纳入到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论证了开发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和可以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方面要做好宣传策划工作,稳步扩大客源市场,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21]旺宗(2010)以西藏节庆文化为例,探讨了藏族节庆文化产业化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指出藏族节庆产业化有助于增强藏民族的自信心、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并提出加强节庆文化的抢救、挖掘与整理工作、加强对藏族节庆文化的创意与宣传、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等对策。[22]武树含(2013)通过分析拉萨市节庆旅游的发展现状,發现拉萨市节庆旅游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鲜明、节庆活动开展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要深入挖掘拉萨节庆旅游的文化内涵,扩大节庆活动的规模,加强节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对策。[23]蔡小叶,唐兵飞(2014)通过对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提出要将生产、服装、节庆、人生礼仪、饮食、居住与建筑等文化内涵统一在“体验式生态旅游”的旅游模式下进行开发。[24]孔佳(2015)针对四川石棉县尔苏藏族“还山鸡节”的保护开发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在民族传统节庆进行旅游开发后,给村庄的聚落景观、节日内容、村民心态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原因在于法律缺失,制度无序,节庆开发后导致原有伦理失范、文化内涵丧失;政府行政干预过度,民俗文化趋于同质化和庸俗化以及利益分配不均,影响村民心态。由此在保护和开发中要注意健全法律和制度保护、完善政府有效职能管理、鼓励公众参与、创新民族旅游模式、培养民族旅游意识、培养民俗传承人等。[25]吴东生(2016)通过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对参与2015年拉萨雪顿节的游客地方认同感的构成要素进行定量测量,发现西藏节庆旅游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信息咨询服务欠缺;价格不稳定;外部环境性低;配套设施有待提高;节庆本体设计不够完善;购物环境一般等,需要在今后的节庆旅游工作中注意解决。[26]曹盼盼,祝越(2017)通过研究四川康定“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就其现存的问题: 对外知名度不高,活动趋于利益导向、娱乐性、形式化,以及活动期间景区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建议从清理记录、组织学习、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转山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落实具体保护措施,统筹转山会非遗保护、传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加强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治安管理力度,文明出行、爱护环境六个方面加强转山会的保护和开发。[27]
3结论与展望
川藏地区拥有众多极具特色的民族节庆资源,相比内地更具有原生态的民族特色,是非常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目前针对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起到促进川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对川藏节庆旅游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一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研究都是论述性的,没有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同时探索出适合中国节庆旅游研究的新方法;二是过于侧重对于川藏地区传统节庆活动的内涵研究,对节庆资源的开发研究不够。前述240篇论文中,超过70%的文章是在研究节庆的文化内涵,但绝大多数并未对节庆资源如何开发继续进行研究;三是对川藏地区节庆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不够系统,需要更多的从节庆旅游的各个角度以及不同环节对节庆旅游进行研究,例如川藏地区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的整理、节庆旅游参与者行为研究、节庆旅游者的感知、节庆旅游的配套条件、节庆旅游的营销与推广、节庆旅游的策划与运营、川藏地区节庆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等方面;四是对节庆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中,基本上以研究积极影响为主,节庆旅游活动的对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研究不足。实际上,节庆旅游对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不仅对节庆活动本身有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给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造成破坏性影响。
参考文献:
[1]宁世群.藏族传统节日[J].青海社会科学,1990(2):96-101.
[2]林继富.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试论[J].民俗研究,1991(4):50-55.
[3]旺宗.拉萨地区节日的发展演变及其民俗文化内涵分析[D].拉萨:西藏大学文学院,2008.
[4]王德和.尔苏藏族“渣卓”节日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5):97-100.
[5]李玉琴.四川藏区两个特殊年节的比较研究——对新龙“十三”节和丹巴“香古”年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0-14.
[6]黄林.藏地休闲节俗的特点与渊源[J].寻根,2013(4):73-78.
[7]扎西尼玛.藏历新年的演变及传统习俗[J].文学界,2013(1):305-306.
[8]杜莉梅,马汉钦.藏族的赛马节与赛马文化[J].西藏民俗,2001(3):25-27.
[9]丁玲辉.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48-52.
[10]冶青措.藏族节日是传承藏族艺术的载体[J].西藏艺术研究,2009(2):83-85.
[11]曹娅丽,邸莎若拉.藏戏表演与节日传统——基于2013年拉萨雪顿节藏戏汇演的考察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3(5):59-65.
[12]旺宗.藏族望果节的民俗变迁研究——以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加如村望果节为例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127.
[13]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32-137.
[14]王新平.藏族煨桑仪式的宗教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15(6):70-71.
[15]袁联波.节日制度与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6):79-82.
[16]刘坤梅. 基于游客感知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型节庆旅游公共服务评价研究——2013年西藏拉萨雪顿节的调查[J].西藏研究,2014(3):112-120.
[17]杨于卓.传统节日对藏戏传承的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55-59.
[18]苏小琴.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產业的融合研究[J].商,2016(23):298.
[19]林晓华,邱艳萍.媒介化社会与藏族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2015年拉萨藏历新年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153-157.
[20]曾伟,林伟伟,肖波. 康巴藏区节庆体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75-78.
[21]林丽花,张敏,吕永磊.关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08(1):44-47.
[22]旺宗.藏族节庆文化产业化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以西藏节庆文化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50.
[23]武树含. 拉萨市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134.
[24]蔡小叶,唐兵飞.分析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俗文化体验式生态旅游[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9):109-110.
[25]孔佳.从尔苏藏族“还山鸡节”看小族群传统节日保护[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2015.
[26]吴东生.基于游客地方认同感的西藏节事旅游研究——以2015年拉萨雪顿节为例[J].商,2016(6):277.
[27]曹盼盼,祝越.康定“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调查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7(1):49-56.
[作者简介]张哲乐(1975-),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会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