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于细节处见精神

2019-04-08谈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

谈娟

[摘   要]历史于细节处见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用历史细节,可以还原历史具象,使逝去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可以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伟大的人格,感受人性的力量;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理性思考,使学生在历史中钩沉思想。

[关键词]历史细节;历史具象;人文情怀;历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25-02

历史的魅力来源于历史细节,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宏大视角讲述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高度浓缩,导致大量历史细节流失,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对历史课的兴趣。只有善于利用历史细节,才能让历史课重获生命力。

一、营造历史现场,还原历史具象

课堂上如果教师的历史叙述是高度凝练的,就会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不完全透彻。因此教师应当精心搜集资料,把生动翔实的细节展现给学生,营造出现场感,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历史,从紧张的冲突和激烈的矛盾中切实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真正理解事件的走向。

如讲授重庆谈判时,我从教材上那张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着手:“抗战胜利了,老百姓期盼的和平却没有实现,蒋介石想发动内战又不想背黑锅,于是连发三份电报,假意邀请毛泽东来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他想利用商谈和平来要挟共产党,好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中共的头上,暗地里却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加紧训练军队、准备内战。如果要在政客中评出一个最佳表演奖,蒋介石就是最佳获奖人选。所以你看照片上的他笑得多么诡异。”(学生下意识地去观察蒋介石的面部表情,一时间教室里笑成一团。)

“毛泽东怎么办呢?去还是不去?”(学生兴趣高涨,高声回答:去。)

“毛泽东去了,只身入虎穴。国人感动了:为了国家和平、百姓安宁,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这样的气魄和风度,不愧为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学生为毛泽东的胆识深深折服,纷纷鼓起掌来)

“毛泽东还准备了全套谈判方案,将计就计,准备签署和平协议,同时拖延时间,准备好应战事宜。这样一来,蒋介石反而陷入被动。所以毛泽东在照片上的笑容是有信心的、正义凛然的。不知蒋介石是否明白,那会儿他已经输了!”(学生的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对于重庆谈判的理解水到渠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假如失去兴趣,其他的教学要求也就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善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具象,可以使历史从书本上“站立起来”、有血有肉,成为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真实。

二、培养道德情操,感受人文情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无数情深义重的细节,它们能拨动学生心底最柔软的弦,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之感受到人文情怀。教师要注意搜集那些蕴含情感因素的历史细节,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渲染,并用多媒体素材进行辅助教学。

比如在教学《圣雄甘地》一课时,学生了解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后认为甘地很懦弱:把民族解放运动限定在非暴力的框架里。于是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细节:“他禁欲苦行,严格要求自身,却对广大民众施以宽容博大的爱。一生中进行17次绝食,最久的一次时间长达21天。”一个人要求通过非暴力来面对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却有惊人的毅力多次接近死神,他究竟是勇敢还是懦弱呢?请学生看《甘地自传》中的几句名言:“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碎,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内心不屈的意志。”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学生先前眼中的不解和轻视不见了,他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不是源于肉体,而是源于内心。面对邪恶,身体也许是软弱的,但是我们的精神坚不可摧。甘地在遭受一个极端分子枪杀时,仍然平靜地宽恕他并为他祈福,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啊!

小小的细节,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悟出仁爱的力量。许多年过去,学生不一定会记得当年课堂上的那些史实,但是心灵的震撼、爱的滋养会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三、走进历史深处,钩沉历史思想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一些细节常常闪烁着不易捕捉的光芒,其背后蕴含着的哲理能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仰望星空,钩沉思想。历史教师要让历史课堂体现思想的高度,深入挖掘历史的核心,让学生学会站在生命和文明的高度审视历史。

比如讲新航路开辟,对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殖民航海进行比较时,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不过是明朝一次耀武扬威的行动,虽规模宏大却毫无实际价值。反倒是认为西方航海从事殖民侵略,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很有意义。这个逻辑是很可怕的。霸权主义、殖民侵略本就是非正义的,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殖民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走向强大,就认为殖民掠夺是合理的,这是一种强盗思维。为此,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个细节:郑和船队第一次出洋,驶近爪哇岛,当地正处于分裂状态,分为东西两国,西王的手下把刚上岸的郑和随员170多人杀掉。郑和船队群情激奋,要求郑和下令攻打爪哇。当时爪哇整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郑和船上的人员多,加上郑和军队装备精良、能征善战,打赢是肯定的。但是郑和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了不辱使命,最终还是采取了和解的方式。而在此事发生的1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曾派几万舟师大举进攻过这里,横征暴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郑和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虽兵强马壮,却温和而平等地对待对方,不愧为一支文明威武之师。靠武力征服是不长久的,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文明感染对方,用和平的力量征服对方,这才真正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

历史于细节处见精神,历史课要讲得真实鲜活,就离不开细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要善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具象,赋予历史生命力,让学生从悠远的传说、枯燥的文字记载、空洞的理论说教中感受到历史的妙趣和韵味;要善用有感染力的历史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精神力量,捕捉人性光辉;还要善用有思想性的历史细节,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深入思考,站在生命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历史。

[  参    考    文    献  ]

[1]  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56-57.

[2]  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贲新文,刘建峰.提升教学智慧   打造灵动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5):49-51.

[4]  王家范.感受历史智慧是一种愉悦:谈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J].基础教育课程,2006(11):45-4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如何培养当代技校生的人文情怀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