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榆社工人活动
2019-04-08乔慧玲
乔慧玲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前言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东南部,东连和顺、左权,南与武乡接壤,西靠祁县,北与太谷、榆次相邻。榆社在历史上以弄为主,生产相对落后。工业源于手工业作坊,手工业历史源远流长,但在各个朝代的手工业作坊多为季节性的家庭副业,很不稳定。由于本地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产业无法持续的发展。直到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时期才逐渐兴盛,有了较为固定的手工业作坊。榆社手工业的主要行业有翻砂铸造业、熟铁业、银器业、修表业、纺织业、缝纫业、皮麻业、木器业,鞋业等十多个行业,为了满足全县人民的生活及生产需求,又相继建起了醋房、酒坊、磨坊、粉坊、糕点坊等10多个行业的手工业作坊。这些产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数量少,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展缓慢。榆社历史上商业稀少,清末明初开始发展,私营商业以摊贩和货郎担为主,经营方式为独资和集股两种,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大的集镇,经营百货、医药、土产、针线、烟酒、棉布、风味小吃及油、盐、酱、醋、肉等20多个行业,商号100余户。
二、早期的工人运动
1925年,全国的工人运动都在蓬勃地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即工会。在全国工人运动发展的热潮中,应太原地区广大工人群体的要求,中共太原支部和青年团太原地委位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在1924年秋开始筹备成立工会。1925年元旦中共太原支部与青年团太原地委联合在太原文庙图书馆召开了有百余名工人参加的大会,成立了山西工人联合会,王世益担任委员长。
省工人联合会在春季发动了太原晋商日报、并州日报印刷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罢工失败后,省工人联合会因经费困难,王世益被迫离开太原,自行解散。①
1927年太原总工会被取缔后,王世益秘密返回太原,从事党的职工委员会工作。同年秋季,秘密恢复了太原印刷、织布、靴鞋等行业工会。9月继续回复了太原总工会,王世益仍然担任负责人。
中共榆社县党的组织历史,始于土地革命时期,但早在1925年,榆社县潭村王世益(王祥和)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山西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他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后,十分关注榆社县党组织的革命活动。
1936年2月中旬,在中共山西省工委特派员刘世明帮助下,中共榆社县临时委员会改建为中共榆社县工作委员会,上级交给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迎接红军东渡。②并相继成立了军事部、赤卫队、共青团榆社县委。党的组织在榆社的创建,标志着榆社地区的革命斗争开始了新的时期,同时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中共榆社县工委建立后,积极准备武装暴动,但由于阎锡山大肆制造白色恐怖,共青团榆社县委姚忠祥等惨遭杀害,武装暴动被迫停止,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③县工委领导转移到榆社边界地区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三、抗战时期榆社工人运动发展的几个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开始对中国全面进攻,全面抗日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亦称“第十八集团军”,开赴山西。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由北方局杨尚昆、省工委林枫、太原市委赵林和康永和组成高级党团,加强工人运动的领导,建立工会组织,创建工人抗日武装。④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战略要地,也是大后方之一。1937年9月,一二九师八路军工作团进入榆社,恢复了中共榆社县工作委员会,随即10月成立了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1月12日下午,八路军总部到达榆社县郜村,当晚在省立第八中学召开了三千多人参加的军民联欢大会,朱德总司令亲自作了讲话。八路军总部途径榆社对榆社的抗战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后,在中共领导下,榆社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活动迅速展开,农、青、妇各救会及其所属抗日组织相继建立。11月中旬,根据中共冀豫晋省委指示精神,榆社县工人阶级组织——榆社县工人抗日救国会(简称工救会)正式成立,马申瀛担任主席,秘书为张建功,成员有王新贵、魏金玉等,主要负责人都是印刷工人出生。⑤榆社工救会于1943年停止活动。⑥
榆社工人运动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1938年九路围攻。
太原失守后榆次、太谷的各种工厂遭受敌人的摧残,大批工人失业流亡回乡,生活非常艰苦甚至无法度日。在这种情形之下,失业工人很多都积极的参加了抗战工作,起了先锋的模范作用。榆社组织了工人游击大队五个,给了敌人无数打击,发动了两次大出动袭击太谷城内的敌人,没收了大汉奸的财产,停止了伪组织的发展。武乡的产业工人,组织了工卫队,除奸组30余人,不到两个月壮大到70余人,又建立了铁工厂,工人五十余人,制造了刀、手枪等武器,武装了自己,由铁工厂日渐转向钢工厂,工人已扩大到一百二十多个,初步的创造了手溜弹,砍刀,农具等。
榆社工运开始就关心到乡村工人生活的痛苦,生活艰苦,提出了改善生活,激发工人抗战的积极性与参战的热忱,救济了极贫工人家属谷子一千余石,掀起他们的对敌斗争。一个轻工业工人担任了文化教育工作,及村政协助员,村长书记三人,区武装干部二个,村武装干部三个,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八日成立了县工会,出席代表三十六人。
第二阶段:1938年(粉碎敌九路围攻)——1939年(总工会成立)。
产业工人与农村工人结合,由武装斗争逐渐转向民主民生斗争,乡村组织随即开展。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乡村工人,加强武装工作,展开民主民生的斗争,提出改善工人生活,建设抗日根据地。武榆两县的产业工人脱离了武装,深入乡村,组织乡村工人(由部队专门来做了工会工作)。
工人的民主民生要求迫切。在榆社,改善了乡村工人生活,每个工人按原有工资一元加一角;襄垣煤炭工人要求加干粮,每天增加工人五分,厂主不答复,发动了斗争,参加人数一百五十余名,结果胜利了。同时联系到民主斗争,打着“反对坏干部,扶植好干部”的响亮口号,在石楼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参加工人二百六十多个,大肆张贴标语,工人全副武装,内有任水亮是工贼,出卖工人利益,与厂主勾结,收买落后工人,向进步的干部进攻,要打倒XX,这时工人一边斗争,一边争取落后工人,连续不断的进行进行三次斗争,才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榆社的民主斗争多达三十八次。
第三阶段:1939年——1939年十二月政变。
发动农村工人积极参加武装,参加战斗,合作运动普遍建立,反投降反妥协斗争猛烈开展。总工会成立后,提出开展群众性的合作运动,加强经济建设,各县响应了号召,榆社建立了大小合作社十八个,武乡建立合作社九个,运输线一个,理发所一个,刻字局一个,醋房一个,农具厂一个,工人研究厂,研究地雷,小钢炮,纺织机,手溜弹,更进一步的保险,襄垣成立了砖厂一个,帘厂一个,煤窑一个,合作社十二个,造烟厂一个,醋房两个,鞋厂一个,铁工厂一个打农具砍刀。
文化运动的开展,提出每个干部每日要坚持二小时的学习制度,开班训练班,建立民革室夜校,提高了工人政治文化水平,榆社四个区都开办训练班,每星期五共训干部180个,县工会开办训练班一次,七日训练干部30人,建立了民革室28个,武乡开办矿工训练班两次,五天,共训干部35人,羊工训练班三天,训练人数70人(羊工会秘书,各村秘书训练班五天,共训练73人,建立民革室48个,襄垣每区开了一次训练班,训练干部132人,第二次训练班是半个月,人数35人,建立了民革室51个,培养村政干部五个,牺盟协助员4个。
建立了脱离生产的武装,给了敌人无数的打击,在革命历史上奠下了光荣一页,成千成万的工人参加了激烈的战斗,帮助军队运输担架等工作,榆社同时建立了工卫队30人,打游击五次,割电线三百斤,得回炮弹五个,手溜弹十二个,南关战斗工人游击小组配合军队出动,割电线二百余斤,工人参加八路军的一百二十六个,决死队三十人(大半是雇工),参加县独立营34人,担任交通员5名,有干部直接领导一区,一区的工人大破路,参加人数一百三十名,同时三区也发动了破路,参加人数五百余名,破了路长十里,宽七尺。
第四阶段:1940年1月——1949年10月(三次扫荡)。
工会工作开始深入,作风转变,基点建立,提出工人斗争纲领,改善工人生活。总会下交漳会议以后,在工作上划分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整理组织,清洗坏干部,明确的切定(确定)工人参加工会手续。要经过一个人介绍,集体或个别宣誓,反对抄名式的办法,切实划分小组,依不同的工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支部,划分小组,农会与工会的关系确定,建立基点村,取消区一级,襄垣建立基点村七个,武乡十三个,榆社四个,执行了严格的工会组织纪律,开除了坏分子,如榆社村干部李□成,王文连一共十七个坏干部。又有三百八十个不是工人者,报送参加了其他团体,武乡开除县干部魏耀堂等二人,县执委一个,村干部二个。
深入文化职工教育,培养新干部,榆社训练了村干部十七个,为期五天,不识字的杨声明,在这五天内识了五十余各自,老羊工识了三十多个,每个村有大众黑板,工人分七天上一次叶县,一天要认生字二个,建立民革室,能如数到者只有四十个村的,民革室活跃工人也能按时到,其余工厂煤矿的民革室比乡村的是健全的。
榆社工人开荒六百三十亩,组织了互助组五十个,共有工人三百二十个,选出了五十个劳动英雄,建立了一个组织厂,开了一座粉房,增加硝锅十口,组织农具修理组十一个,武乡大有村的雇工集体下种,工人二十八个,分为无小组,选出劳动英雄九人,武乡矿工自动增加炭二千七百多斤,按全数计算增百分之三十。
第五阶段——1940年(三次扫荡)——1941年6月。
工作进一步的要求深入巩固,制度正规化,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建立民主机构,发挥每个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干部政治教育,提高干部工作热忱,十二月总工会后指出工运今后方针,努力完成一切工作,迎接总工会二代大会及促进华北工运统一,实行自下而上的选举,普遍的改善工人生活。
生产上,榆社工人自动帮群众开水渠五道,能灌地七顷,参加木工二十个,石工五十个,共做工四十天,旱渠十道,参加工人三百八十个;武乡贾河二个小组,工人十一个,在五天内打井两个,能灌田六十亩,庆子修渠石工四十个参加修渠,坚持开渠。参加雇工三十余名、石工木工十余名。
文化教育方面,榆社开训练班一次、训期半个月,训练人数七十七个,民革室夜校五十八个,起作用的十三个、单独工人夜校四个。武乡开干部班三次,每次五天,训练村干部共四十五人、又二次共训村干部一百二十二人,夜校三十三个,如姚庄一个工人从四月起六月止能识字三百个、并能解释劳保权条例,政工会目前斗争纲领和工会印发了两次识字课本,每次六十余本,印发了大选传单、农村斗争纲领及参军号等。⑦
四、榆社工人运动的特点与不足
第一阶段,工运的发展进度,产业工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也带来工作中的不良现象,生硬孤立高傲的作风,使群众害怕,不接近乡村工人及群众,而且带着城市的流氓味道,使工运孤立,发生严重的的偏向。
第二阶段,干部受了初步的教育,看到了些新的报纸书籍,首先了解了抗战与工人之关系组织工人的意义,在工作上也有了一套小办法,作风依然是行政命令,生硬强化,高高在上,对工人的实际痛苦不了解,要求不清楚。
第三阶段,工作发展到要求深的时候,干部赶不到工作要求及政治任务。第四阶段,根据地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但干部的认识是落后的,也有少数进步的。这个阶段工作发展虽然处于深入时期,但是不平衡,乡村的阶级对立非常明确,雇工不至长用人,雇工主张变职,工作陷于消沉的状态,干部死气沉沉。
在抗战时期的榆社工人运动中我们认识到,工人的作用开始抬头,但要把握工运的关键。武装的扩展及表现。政治文化经济建设应创造新民主主义劳动者,来创造新的社会。深入工人文化教育,纠正工人在思想意识上的落后,继续扩大武装工人连,开展工会民主民生斗争,弘扬工人阶级的自我批评精神,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是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
注释:
①李景田.中共山西省组织史资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64.
②红色榆社记忆,31页.
③⑥中共山西省榆社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榆社县组织史资料1932·6——1987·10[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33.
④⑤榆社工运史,8,9.
⑦山西省第三行政专署一九四零年屯粮工作、太行区一九四一年行政科长会议等文件.榆社县档案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