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19-04-08王震
王 震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药剂科,江苏 常州 213200)
本研究用中西药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我院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7~63岁,平均(44.57±2.62)岁;病程4~23个月,平均(8.25±0.3)个月。治疗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25~63岁,平均(42.6±2.61)岁;病程2~23个月,平均(7.79±0.3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1]相关标准。病程3个月以上,且血沉检查大于30 mm/h。
排除标准:存在关节严重畸形,研究前1个月内服用过本研究中涉及药物,存在糖皮质激素禁忌症。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甲氨蝶呤片(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2674)7.5 mg,口服,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984)1片,每日3次口服。
治疗组加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秦艽、牛膝、党参各9 g,盐杜仲、桑寄生、茯苓、熟地黄各15 g,细辛3 g,肉桂心、川芎、当归、甘草各6 g,白芍12 g。疼痛感较剧加白花蛇、制川乌,湿邪偏盛去熟地黄加苍术、薏苡仁、防己,寒邪偏盛加干姜、附子,正虚不甚减熟地黄、党参。水煎,1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3 观察指标
血清炎症因子、类风湿因子(RF)及血沉(ESR)水平,血清炎症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ESR水平采用全自动动态血沉仪测定。
4 疗效标准
症状显著改善,且DAS评分降低1.2分为显效。症状部分改善,且DAS评分降低0.6~1.2分为有效。症状并未改善甚至加重,且DAS评分降低0.6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 76.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35)。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 例 TNF-α(pg·mL-1) IL-6(pg·L-1) 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87.59±9.49 31.31±8.68*10.41±1.70 2.61±0.29*28.17±2.39 15.25±1.02*对照组 43 86.78±9.60 36.52±9.2410.46±1.573.66±0.3528.21±2.4317.41±1.08 t 0.39 2.69 0.14 15.15 0.08 9.53 P 0.69 0.01 0.89 0.00 0.94 0.00
两组RF、ESR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RF、ESR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RF、ESR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组别 例 RF/U(·mL-1) ESR(mm·h-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93.14±10.28 15.33±1.21* 57.19±4.49 24.35±1.56*对照组 43 93.19±10.23 20.23±1.26 57.21±4.51 28.98±1.54 t 0.02 18.39 0.03 13.85 P 0.98 0.00 0.98 0.00
6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多认为遗传、性激素及创伤等相关因素是主要病因[2],属中医“痹证”范畴。正气不足,风、湿、寒侵袭,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应遵补益脾肾,祛风胜湿原则[3]。
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独活治伏风、除久痹,桂心温经散寒、通利经脉,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细辛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4],牛膝、盐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并强筋骨,白芍、熟地、川芎、当归养血、和血,茯苓、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全方祛风寒湿邪,补肝肾,益气血,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5]。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显著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症状及体征,效果较好。